晋中大同吕梁
山西频道
首页 要闻 政情 产经 医卫 房产 教育 旅游 体育 融媒体
晋中·砥砺奋进的五年吕梁大同
山西频道 > 正文

神龟戏水 山水朝阳

2022年05月18日 14:45:28 来源: 晋中日报

  原标题:神龟戏水 山水朝阳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浩如烟海的文物古迹、绚丽多彩的世界遗产,述说着千年历史回音,昭示着万年自然造化,需要我们保护,更需要我们传承。

  平遥,中国北方的一座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古老的城墙,古城内的文庙、县衙、城隍庙、清虚观、武庙,市楼、以票号为主的各式各样的博物馆,民居大院,古城外的双林寺、镇国寺是平遥最富特色的建筑和文化。这里微缩了明清时代的历史,在平遥古城,感受到的是古城墙和街道巷陌,是市楼的金色年华,是平遥商帮创造出的财富传奇,是民居大院以及曾经香火鼎盛的寺观建筑。

  古城犹如一部时光机,带领人们一起回顾历史情境与光影年轮。

  (一)

  平遥,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据传,平遥为陶唐氏帝尧所居之地,故古称“陶唐”。北魏时,因为“陶”为太武帝的名讳(“焘”音同“陶”)所忌,遂改为平遥。此后,平遥一直沿用至今,有1500余年的历史。

  平遥古城依汾河之支流柳根河、惠济河而建,互为形胜。依河道走向,城市中轴自然向逆时针方向偏转15度,使得北城墙由此偏转,坐向西北“乾”位,神龟摇头摆尾,直取东南,形成“乾山巽向,神龟探水”的风水格局。依水建城,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汾河及其支流水系为平遥带来充沛的水资源,也为当地水陆交通带来很大的便利。

  明洪武三年(1370)平遥古城扩建重筑,逐步完善成为砖石城墙。以后至清末共进行过多次修缮、补建,演变为今天的规模。从那时起,一座周长约6000米、面积2.25平方千米的方城池就在这块古朴的大地上经历沧桑巨变,见证历史兴衰。

  古城南城墙随河而建,其余三面直线相围。墙外有护城河,城墙以标准制式的石板、石条、石方、石柱为基,用黄土逐段逐层夯筑而成,城墙外垣与顶部包覆青砖,内向建有排水渠道,古人以水为财,向城内排水,有聚财纳福的寓意。

  平遥古城素有龟城之称,意在长生不老,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古城六座城门各有象征和寓意,北门“拱极门”:拱是拱卫、环绕的意思,孔子《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为德被四邻而众望所归;南门“迎薰门”:薰通熏、曛,有暖、热之意,和“紫气东来”一样,“迎薰”隐含着向往吉祥美好之意;上东门“太和门”:万物各得其所,祥和有益;下东门“亲翰门”:暗喻戎甲披身的将士,胸存浩然正气守卫古城的意思;上西门“永定门”:有江山永固,城池永保之意;下西门“凤仪门”:盼凤凰来舞而有容仪,祥瑞降临,天下之才尽来归附。

  南门“迎薰门”为龟头,面向中都河,可谓“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北门“拱极门”为龟尾,是全城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经此流出,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永定门”、下西门“凤仪门”和上东门“太和门”外城门向南而开,形似龟之三腿正常向前屈伸,唯有下东门“亲翰门”的外城门径直向东而开,据说是古人建造城池时怕“龟”爬走,将其左后腿即下东门拉直,拴在距城8公里处的麓台塔上。

  南大街、东西大街、城隍庙街、衙门街构成“干”字型商业街,其规模超出一般传统城镇,反映了当时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内道路平面格局、空间尺度、街巷名称均保留了明清时期的特点,其格局成“井”字和“丁”字型,当地人称“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

  城墙四角各筑1座角楼,每隔50米修筑墩台。城墙上共建有垛口3000,敌楼72座,据说是按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来设计。城墙东南隅建有魁星楼,把魁星楼放在城墙这样的军事建筑上,隐含着古人崇文尚武、修德安邦的理念和向往和平,追求礼仪秩序的儒家思想。

  (二)

  平遥古城以南大街为中轴线,形成“左城隍、右县衙、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院”的对称布局,承续了《周礼》“左祖右社”“左文右武”“前朝后市”的礼序遗风,体现了古代汉民族的礼制观念和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展现了中国明清时期汉民族地区县城的原貌。

  平遥文庙 平遥文庙是中国现存建造年代较早的孔庙之一,也是国内现存文庙中格局完整、保存规模最为完好的孔庙之一,历史悠久、等级较高、规模庞大、文化沉淀极为深厚。平遥文庙以其独特的文物价值成为平遥县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遥乃至晋中、山西儒家建筑的标志和文化载体,是文物、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活动的重要空间。

  庙区位置在平遥城内东南,距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现存平遥文庙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7000平方米。由三组并列的建筑群组成:文庙、西学、东学。平遥文庙自创立以来,当地文运昌盛,儒商辈出,尤以明清两代为盛。平遥文庙现存建筑用材考究、做工精良,雕刻细致,如大成殿之前檐斗拱、内部梁架,魁星楼之造型和细部砖雕,影壁、云路之意趣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文庙内保存的金代到明清时期木构建筑,对研究北方地区建筑形制、材料、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平遥县衙 作为古城的执政地,古老的平遥县衙与古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平遥县衙,位于平遥古城中部,坐北朝南,南北轴线长200余米,东西宽100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定型于明清,其建筑为明清规制,除少量元代建筑外,大部分为明万历年间重修,后清代也有所修补。

  县衙从南往北依次为大门、仪门、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和大仙楼,衙门外,左翼有观风楼,右翼有乐楼,前有照壁。建筑群主从有序,结构合理,是封建王朝基层统治机构的完整再现。

  县衙署的大堂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或警诫他人,或明志自勉,今天读来,仍发人深省。

  平遥城隍庙 平遥城隍庙位于城隍庙街东端,据《平遥县志》记载,其主要建筑为明清时期所建,是一座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宗教规制齐全的官祀道教庙宇。它以城隍正殿为中心,由六曹府、土地堂、灶君庙、财神庙四大部分组成,建筑规模宏大,殿宇建筑保存完好。儒教、道教、民俗文化相融为一体。这些文化内涵不仅体现在泥塑、壁画之中,就连殿宇建筑形式、亭台乐楼、木刻砖雕等各个方面,也颇有情趣。

  城隍庙在建筑结构上也很有特色,各殿宇的木结构形式、开间、木雕雀替图案以及琉璃构件的使用,都严格遵循当时封建礼制,而且工艺上乘,多有独到之处。每间亭台楼阁,都注重雕梁画栋,精磨细琢,十分考究。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平遥县在明清时代商帮经济的发达程度和雄厚财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化需求。

  票号博物馆 “日昇昌记”这座中国早期的本土银行,如今已经成为一座博物馆。票号博物馆作为构成平遥古城的重要空间结构之一,它的存在揭示了平遥在中国金融史上的重要地位。日昇昌票号建筑脱胎于平遥民居的空间构成形态,在内部隐含着从民居、商店建筑、前店后寝、前店后坊、前店后舍,最终定格成“前柜后社”功能布局的票号建筑空间。

  “四合院”及当地“固窑”住居、“前店后寝”商店建筑的空间生活经验,均投射在票号日常工作行为之上。走进日昇昌博物馆,可以看到,正房、厢房朝向院子的一面,不是由厚实的砖墙与院落隔开,而是采用雕花的木门与木窗,几乎是开放的。在日昇昌的一间账房里,保存着百年前的一份“防假密押”:“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视书章。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图自利,阴谋害他人。善恶终有报,到头必分明。生客多察看,斟酌而后行。国宝流通。”严谨认真,诚实守信,从票号创办到关张,凭着密押,日昇昌没有出现过一次汇兑事故。

  市楼 市楼位于古城中心,横跨南大街南北,是一座二层三重檐歇山顶的方形楼阁,是平遥古城重要的地标性建筑。从东侧砖阶登上市楼,沿中层走廊走一圈,可远眺全城景色,俯临街市之繁华,东西南北大街人流车行,店面屋瓦,城墙六道城门、七十二敌楼尽收眼底。

  “市楼金井”是《平遥县志》所记载的当地著名的“平遥十二景”之一。市楼的建设,是平遥商人显赫社会地位的见证,也是明清平遥城内商业兴盛的产物,体现了人们求富的信念和经商的能力。

  (三)

  数百年来,平遥古城在抵御外敌和保护人民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跨过历史的长河,今天的平遥古城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场所,古城内分布的许多普普通通的民居承载了主人安居乐业的美好心愿。

  平遥古城的传统民居,既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建筑形态,又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平遥古城内的建筑大多以砖墙瓦顶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四合院大多由几个套院组成,形成二进或三进的“日”字、“目”字形基本形式。四合院大多四壁高耸、封闭严密,充分表现了古代北方民居建筑坚固安全的特点,建院时突出正房,一般是三间或五间。四合院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舒适的居住条件、灵活的空间组织,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场所,关上大门便把外界的尘嚣留在高墙之外。

  传统民居外观十分讲究,饰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以及华丽的彩绘、照壁、石狮、垂花楼、神龛等,在人们的心目中,住宅的外观是一个家族兴衰荣辱的象征。平遥民居外雄内秀的特征,主要是通过宅外直立的高墙和院内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饰物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表现出来的。在民居群落里,构思精心、设计巧妙的雕梁画栋蕴藏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审美情趣。如五福捧寿福寿安康、凤戏牡丹大富大贵、喜鹊登梅喜上眉梢、麒麟送子贵子临门、五子登科光宗耀祖、岁寒三友松、竹、梅,四狮护栏事事如意等,不乏居室主人的情趣追求。

  门是建筑的入口关,也是建筑的门脸,地位和意义不言自明,所以民居大院院落朝南时,大门有意稍稍偏向东方,通常开在东南角上,民间称此为“抢阳”,让阳光尽早照上门窗。大院门边的青石或汉白玉柱础石、抱鼓石上,一般雕刻着狮子、神鹿、锦鸡、青云一类的图案,取屋舍平安、平步青云、禄在其中之意。庭院门上的走马板经常会邀请当地的文化人来题字,板上笔墨多表现房主的兴趣爱好和处世之道等,比如“博学笃志”“和为贵”“言而有信”等,皆是儒家文化的至理名言。

  以繁华著称的平遥街道商业气息浓厚,商业利益自然是每个商人的目标,然而街道店面处处可见的额匾、题字等均表现出晋商“利为天下得”的胸襟和气度。

  古城的繁荣形成了特殊的生活环境,平遥的民间风俗很多,逢年过节、民间喜庆都要举办文艺活动,特别是清代一些富家大户,为摆排场要请戏班子搭台作场唱大戏,平遥的民间艺术也因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平遥古城的推光漆、平遥牛肉、碗秃等本地特产及古书、旱船、秧歌、背棍、民间吹打、锣鼓、杂耍,加上民间剪纸、窗花等形成了民间风俗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平遥古城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内涵,同时也对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近年来在平遥举办的平遥中国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国际电影展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利用了古城独特的人文和地理资源优势,以文化为交流的媒介,给古城注入了新鲜的元素,使古城更有魅力。

  平遥古城是一部真实的、丰富的、连续的史书,这里的一砖一瓦、这里的城墙、街道、民居、寺院,这里的晋商文化、民间习俗……不但是平遥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最大财富,更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平遥树立城市特色、激发城市活力的根本所在。(记者 张春玲)

[编辑: 杨晓飞 ]
0100702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60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