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src="http://www.sx.news.cn/ztjn/dtlh/imgs/logo-sx.png" />
山西频道信息
首页 要闻 政情 产经 医卫 房产 教育 旅游 体育 融媒体
晋中·砥砺奋进的五年吕梁大同

山西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非遗传承注入更多活力

2022年11月09日 11:35:23 来源: 晋中市委宣传部

  近年来,晋中市积极推动非遗的静态保护和动态传承发展,让璀璨的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传统文化的氛围更浓,文化传承的参与度更广。作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历史悠久的太谷砖雕。

  重点突出 聚焦区域性整体保护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于2010年6月,范围包括晋中市全境11个县(区、市),以及太原市和吕梁市各4个县,共19个县(区、市)。其中,晋中市所辖的榆次区、太谷区、祁县、平遥县为核心区。

  “非遗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繁荣于民间,与当地的社会、人文、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晋中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现代化、科技化进程中,非遗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在悄然变化,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晋中市从构建组织管理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统一协调机制、法规保障机制、与高校合作研究机制、社会组织保障机制等六大保障机制入手,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局面。

  据介绍,从2010年建设之初到现在,晋中市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由50项增至929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由106人增至1388人。晋中市建成非遗专题展示馆23个,各类项目传习所121个,重建市级文化保护区综合展示馆,重点增加了数字化和现场体验的展陈内容。

  晋中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坚持推进区域性整体保护,晋中市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非遗传承人开展常态化传习、展演展示和研学体验有了设施保障,民众主动传承非遗的自觉性增强,实现了非遗嵌入现代生活的目标。

  左权民歌、小花戏表演。

  政府发力 厚植非遗“生长”沃土

  近年来,晋中市积极对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进行全方位保护,提供场地和资金保障。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项经费从100万元增至300万元。

  同时,晋中市、县两级政府还将保护区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惠民、重大文化活动等工作融为一体。在非遗保护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保护、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传统中医药发展、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投入达49.31亿元,引导各类社会投资17.08亿元,共计66.39亿元。

  据介绍,晋中市已经建成了较为完整的晋中非遗项目档案体系;建成了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数据库;同时,对濒危项目实施了抢救性记录保护,并推进了非遗图书出版。通过对非遗项目的调查研究和成果整理,晋中市建立健全了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体系。

  2021年1月1日,《晋中市太谷传统医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左权县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左权民歌开花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左权小花戏》非遗单项保护地方标准,平遥县发布《平遥推光漆器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20世纪末,左权民歌、小花戏传承曾一度濒危。左权县政府一届接着一届持续接力,开展企业与民歌小花戏结对子帮扶,举办左权民歌汇全国性大型演艺活动,编写左权民歌和小花戏乡土教材。左权县正努力打造“会说话的就会唱民歌,会走路的就会跳小花戏”的生动局面。

  晋中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各级政府持续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为全市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科学、精准的政策依据,许多非遗项目实现了起死回生。

  定坤丹传统制作技艺——挂腊。

  创新“非遗+” 活态传承焕新彩

  晋中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晋中市通过“非遗+文物保护”“非遗+产业”“非遗+课堂”等形式多样的创新融合,推动非遗项目融入全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各个方面,实现了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向促进。

  平遥古城清虚观保存了平遥纱阁戏人,平遥古城内成立有多个非遗博物馆和传习所,实现了古城、古镇、古村、历史街区、晋商民居大院保护与非遗保护的统筹兼顾。

  榆次四眼井老陈醋生态环境保护、和顺牛郎织女传说地名地方维护、介子推传说关联地介休绵山等,这些都成为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保护与促进非遗传承相结合的典型案例。

  与此同时,晋中市通过让非遗进学校,有效增强了非遗保护传承的可持续性。左权县将小花戏、寿阳县将爱社以操课形式引入学生课间活动,部分高校围绕一些非遗项目开设专门课程。晋中学院更是将非遗基础类课程作为本科专业选修课,同时正积极申报非遗保护学本科专业。

  这名负责人表示,晋中市将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抓手,以如何传承发展好非遗文化为命题,以活态传承激发非遗活力,让非遗文化通过丰富多样的载体和方式提升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传播工作中,真正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非遗保护浓厚氛围。

[责任编辑: 王俊玲 ]
0100702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13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