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太原市按照山西省委“基层治理提升年”重大部署,把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作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紧扣居民小区这一城市治理基本单元,在强组织、带队伍、厚保障、精治理、优服务等五个方面发力,打造以“邻里并行”为品牌的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模式,城市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
支部建在小区里
商贸委小区位于太原迎泽区老城区,和很多老旧小区一样,这里的“标配”是老年人和老房子。2019年,小区进行了改造,拆除违建,建成绿地,环境变好了,但由于小区分属10家产权单位,管理难题依然突出。水西关一社区党委书记李红坦言:“服务跟不上,居民不满意,常常因为一些琐事产生矛盾。”
2022年,在市区组织部门指导下,庙前街道党工委牵头,社区党委把党支部建在小区里,党小组建到楼栋内,在每个单元选配了党员中心户,把党的组织体系延伸到基层治理的最末梢。
党支部成立伊始,党支部书记便召集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召开议事会,解决居民诉求最强烈的“停车难”问题。在党组织带领下,经过反复讨论,出台了小区车牌识别系统管理办法,推选出车位管理员,将车位管理费用定期公示。居民的意见一致了,心里亮堂了,自觉规范停车,小区变得有序。
居民范庆吾把小区的变化写成了一首诗,抒发自己的感受:“小区像条线,停车不方便;支部知人心,问题看得清。大院变宽敞,车位平又广;居民齐欢腾,感谢党恩情。”在李红看来,调动起居民的积极性,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关键一招。
村看村,户看户,百姓看支部。太原市将党的组织根系延伸到小区、楼栋和单元,将党旗插在了群众的“家门口”。5743个小区精准划分为居住型小区、过渡型小区、老旧型小区和单位型小区4类,分类施策搭建组织架构,规范实际中小区和网格范围交叠的3种情形,构建起“社区党委(党总支)—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实现了小区党组织、党员分类管理、业委会(物管会)、物业服务、小区党建阵地“五个全覆盖”,为更有效能、更有温度的基层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基层党组织如果没有阵地、没有依托,区域统筹、资源整合、堡垒作用就会缺乏发力支点。做好小区党建工作,更需要“有人干事”“有地议事”“有钱办事”。
太原市通过“新建一批、共享一批、改造一批”,因地制宜统筹物业用房、开发商配套建设、协调驻地单位、整合闲置资源等,已在2340个小区完成活动阵地建设,平均面积36.1平方米,以县区为单位统一门牌标识、制度公约上墙。推动落实小区优惠政策和惠民资金及时发放小区党组织和小区党组织书记经费及补贴保障,小区党组织轻装上阵、做好服务,做到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
服务能力强起来
“这些年小区环境越来越好,生活也很便利。遇上难事,网格员和物业管家都会帮忙解决。”在小店区滨东社区东圣苑小区住了近30年的居民杨大爷说。
让老人称赞的服务,自有一套“成功密码”。去年7月的一天,网格员郭瑞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单元楼旁车棚内一辆电动车窜出火苗,顷刻间冒出一股浓烟。郭瑞立即拿起灭火器喷去,恰好路过的物业工作人员加入进来,整个灭火过程不到5分钟。所幸发现及时,没有引燃周围堆放的杂物。
“当时小区党支部刚成立。经过灭火一事,物业遇到事情会主动来找社区沟通、找小区党支部书记商量。”社区党委书记史祥说,在小区党组织的带动下,建立起“党建+小区+业主+物业”的模式,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小区治理成效明显提升。
提升城市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需要各方联动、持续创新。太原市一方面抓居民自治组织,由社区党组织牵头,街道审核把关,实行小区业委会(物管会)应建尽建,跟进完善业委会(物管会)议事规则等7项制度,以制度形式规范业委会(物管会)运行;另一方面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小区物业服务覆盖率达95%,496个物业服务企业建立起党组织,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238名社区“两委”成员兼任小区业委会(物管会)委员,315名业委会、物业党员负责人担任小区及社区兼职委员,凝聚起全员参与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在充分征求居民意愿的基础上,小店区在每个小区推选出有能力、有威望、有公心、愿奉献的居民党员担任楼栋长、单元长;由物业服务人员担任楼栋保洁员、安全员、物管员,负责楼栋单元的物业服务;由楼栋文体爱好者担任文体员,组织本单元党员群众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两长四员”队伍的建立,极大增强了小区治理的工作力量,居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基层治理有了抓手。
为了动员基层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太原市对城市居民小区内的党员进行全面摸排,按照直管党员、流动党员、在职党员、离退党员4项分类,实现小区内党员“一类一档”全面精准建立台账。紧盯小区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群体,坚持以机关事业单位二线干部,离退休干部、退役军人,社工和网格员中的党员“三种渠道”为标准,选好“领头雁”。
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居民自治。在有序的社区治理中,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群众事群众议”变得不再难,党心与民心实现零距离。
增强居民凝聚力
这两年,在小店区富力尚悦居小区居民“家门口”,一个个“微心愿”的出现,打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米”。陪老人唠嗑、帮孩子补习功课、举办青年沙龙、建议爱狗人士及时清理垃圾……社区居民通过线上线下填报心愿卡发布“微心愿”后,小区党支部鼓励小区党员积极认领,根据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累计积分,每次服务时长1小时积2分,为特殊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积2分,协调邻里纠纷积5分,实行“一人一台账、一月一算分、一季一评星、半年一兑换、一年一奖评”的星级积分制管理。
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人车同屋”,安全风险很大,在“微心愿”问卷调查中呼声高。“规范电动车停车的问题复杂,牵涉面广,众口难调,接到‘微心愿’后,小区党支部牵头,几名党员中心户认领,召集小区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小区物业、驻地单位、商户等召开议事会,大家开会到深夜讨论解决方案,最终一致同意将小区大门进行人车分流改造,划设专用停车区。”社区党总支书记武美红说。
如今,在小区里,车棚内电动车停放有序,老人们坐在树荫下乘凉,孩子们快乐地奔跑。居民们自发地组成管护队,搭建围栏、铺设路砖、看管车辆,以“微心愿”为纽带,群众自发有序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有难大家帮、有忧大家解、有事大家担,“被动管理”转向“主动治理”。
在金泽华府小区,最惹眼的就是一个个极富特色的邻里服务驿站微阵地——“格格之家”。这里有“议事中心”,具备法律、金融等专业知识的居民利用休息日给大家上课,从专业的角度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邻里之间有什么不痛快,在“议事中心”说道说道,解开心结,协商问题。这里还有藏书近千册的“共享书屋”,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不少居民在书架间驻足浏览。在“心灵驿站”内,居民们若是感到困惑迷茫,都可以在这里聊聊天,疏导疏导心理压力。“童享客厅”最受孩子们欢迎,大家把闲置玩具整理出来分享,收获友谊。
“‘格格之家’充分整合物业空闲房屋、小区公共场地等资源,将基层党组织的根扎进小区网格,居民之间就像家人一样,无事常联系、有事共商量、邻里一家亲,如今在外,大家都会说自己是金泽华府小区人。”社区党委书记韩心爱说。
太原市60岁以上老年人有85.45万人,“吃饭不方便”一直是社区老年人群体的烦心事。去年以来,太原市采用“党委搭台、税费补助、社会参与”的思路,科学选址布局社区食堂,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提供运营补贴等措施,建设社区食堂312个,惠及所辖小区内“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23.5万余人,日均服务约1.3万人次,有效提升了社区服务的力度、广度和温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