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城市新绛县农民丰收节展台上,农特产品琳琅满目,新产品、新技术、新器械品类齐全。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新绛县已形成“粮菜果药畜”五大产业格局,发展势头强劲。
据上半年统计数据,新绛县一产增加值达18.5亿元,在运城市排名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47元,增速7.6%;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完成13亿元,比2022年同期增长12%。
科技唱大戏,拎稳“米袋子”
新绛县坚持守住粮食安全,狠抓育用良种、“一喷三防”等工作,筑牢农业生产根基。
粮食要丰收,良种是关键。新绛县建设了2.5万亩优质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繁育、新技术应用基地;开展了优质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绿色防控等增产综合配套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全力推动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
新绛县共培育了珍粮粮食、泰丰种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引进推广“马兰1号”“良星68”等120余个优质品种。新绛县的珍粮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高产示范田亩产小麦达735.6公斤,创全市水地小麦新纪录;与山西农业大学联合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尧麦30”顺利通过省级审定,在全省小麦主产区进行推广示范;与山西农业大学共建“运城市小麦良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小麦良繁基地,辐射带动全县粮食实现稳产增收。
据了解,新绛县粮食播种面积67.8万亩,良种覆盖率达100%。
9月初,龙兴镇娄庄村的玉米田地里,五架植保无人机穿梭于农田上空进行“一喷多促”喷施作业,短短几分钟,就为几百亩玉米送去“营养液”,同时扫除了秋收时刻频发的病虫害。新绛县组织60架植保无人机,以每天3万亩左右的作业面积全力推进,利用1周时间对全县19万亩玉米大豆进行集中连片“一喷多促”统防统治。
截至目前,新绛县共布设高空诱虫灯、太阳能杀虫灯、自动虫情测报灯以及土壤墒情自动监测设备共72台,害虫诱杀监测系统220套。病虫监测网络覆盖9个乡镇69个监测点,平均每两个村就有一个监测站点。
一年来,新绛县利用监管平台实施无人机统防统治作业55万亩,出动无人机210余架,为适期科学防治起到了决定作用,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目前,新绛县的病虫害机械化防治率达9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已连续4年实现负增长,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85%以上。
设施再升级,丰富“菜篮子”
新绛县作为山西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设施蔬菜面积达10万亩,年产蔬菜7亿公斤,产值20亿元,形成了番茄、黄瓜、茄子、西葫芦、叶菜、莲菜等六大各具特色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古交镇中苏村大棚内的圣女果、菠菜、黄瓜等长势喜人,菜农们正忙着施肥、浇水。中苏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樊彩俊说,自2022年小棚改大棚后,5个新型温室全部种“串收圣女果”,一茬就收回全部投资。
北张镇村的蔬菜生产园区总占地面积822亩,可建92栋超大棚。2022年,北张镇村投资1100余万元率先建成52栋超大棚,全部投入生产使用,年生产优质西红柿、黄瓜等蔬菜1130余吨,年产值达800万元。
2023年,新绛县委、县政府提出用两年时间完成完成5856栋老旧小蔬菜日光温室提升改造任务,全力发展高标准日光温室,提高设施农业宜机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据新绛县蔬菜中心负责人介绍,提升改造完成后,将新吸纳5000名农民就业,新增蔬菜产量3万吨,新增收入2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800元以上。
品质赢市场,做靓“果盘子”
新绛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禀赋,强化市场导向和创新驱动,以“控规模、调结构、提品质、增效益、强链条”为重点,推动油桃产业走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模式先进、环境友好、产出高效的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绛县油桃种植面积7万亩,产值7亿元,其中设施油桃面积达1.5万亩。新绛县通过积极培育引进“中油18号”“中油27号”等15个新品种,建成3个标准化出口基地,推动油桃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全市果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年出口优质油桃在1万吨以上。
据了解,在新绛县第十届桃花观光节交流会上,8家出口企业与万安镇的多家农民果品专业合作社签订油桃出口合同。
万安油桃种植有着30多年的历史,受市场饱和、品种更换滞慢等因素影响,出现了卖桃难等现象,特别是农民分散经营势单力薄,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规律,难以规避风险。
难点就是发力点。在新绛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万安果农崔振虎创建了万安仙果品专业合作社,注册了“万安仙”商标,以集体的力量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为油桃产业二次振兴注入了活力。现在合作社成员由最初的5户增加到120多户,油桃种植面积也由原来的50亩发展到现在的1800亩。
为推动品种改良、品质改进,除合作社的10名技术员现场指导外,万安仙果品专业合作社还聘请了相关专家为技术顾问,常年为果农提供技术服务。通过实践对比、现场说法,合作社引导社员由大田种向大棚种转变,抢占市场先机,打好价格空位差,提高种植效益。
通过万安仙油桃合作社的孵化和引导,万安镇油桃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万亩扩展到3.6万多亩,品种由原来的6个发展到现在的20多个,种植模式由原来的露天种植发展到现在1万亩设施大棚种植,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让老基地重新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