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行动丨山西省永和县:丘陵山地 农机也能跑起来-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4 05/26 08:52:33
来源:新华网

乡村振兴在行动丨山西省永和县:丘陵山地 农机也能跑起来

字体:

  新华网太原5月26日电(赵睿)地处吕梁山南麓、黄河东岸畔的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梯田里,一台台农机来回穿梭,谷子的机械化播种正在进行。

  但几年前,农机轰鸣的耕作景象在这里还不常见。

  位于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的永和县,大小2500多条沟道纵横交错,坡耕地占比超过70%。“小、短、陡、弯、碎”的耕地条件是当地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的一大难题。

  改造后的梯田航拍。新华网 发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年轻劳动力流失,老旧农机具逐步淘汰,坡耕地、细碎梯田出现撂荒的苗头。”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田华说。

  瓶颈如何突破?永和县从农田改造下手,实施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2021年开始,永和县选择耕地集中、机械化率低、农户意愿高的地块为试点,将1100余亩细碎田、坡地等改造成适宜全程机械化的大块田。

  永和县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现场。(资料图)

  为了保障宜机化改造顺利推进,除了省级每亩1500元的补助资金,永和县从县级财政中加大项目资金配套,将每亩改造标准提升到2500元。

  “33亩坡地使用骡子也得20多天才能耕完,花钱不少还费力。”对于改地,桑壁镇郑家垣村村民吴直明积极性很高:“靠农户改地成本高,还不如外出打工。政府出钱改,我们都很乐意。”

  通过地块归并、反坡式梯田改造、地块互联互通的方式,永和县把零散的、低效的、废弃的地块整理起来,使这些地块从小变大、短变长、陡变平、弯变直,并配备相应的沟渠道路,实现宜机化转变。

  “以前农机下田难、作业难,耕作效率低。”土地宜机化改造后,坡头乡呼家庄村农机手薛四荣能大展身手了。“农机开进田间地头,种地变得又快又好。”

  生态保护是改造地块的重中之重。据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冯越介绍,修筑田埂和外高里低的梯田改造方式,不仅有利于水土保持,还可通过翻耕、熟化、施加有机肥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提升耕地质量,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修筑田埂和外高里低的梯田改造方式,有利于水土保持。新华网 发

  “改造后的耕地,单个地块平均面积从0.6亩增大至1.8亩,亩均增产300斤以上;改造后的区域综合机械化水平由30.8%提高到85%。”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郝建明说。

  截至目前,永和县累计投入5600万元,实施宜机化改造2.2万亩,受益农户达到530余户。坡头乡任家庄村、呼家庄村以及望海寺乡郭家村实现宜机化改造整村推进。

  在呼家庄村,改造后的梯田层层叠叠向上延伸,宽敞的机耕道将每层梯台连接。

  吴直明尝到了改地的“甜头”:改完的地用机器3个小时便能耕完,花费不到1000元。“去年种地赚了七万多元,一年收入能顶之前好几年。”

  土地宜机化改造的示范效应逐渐显现,农民认可度、参与意愿进一步加强。2024年,永和县计划投资2000余万元,在3个乡镇的3个行政村实施宜机化改造8000余亩。

  “我们力争通过5年完成宜机化改造5万亩以上,完成1个整乡镇宜机化改造。”田华表示,永和县还规划在田坎上种连翘、酸枣等多年生药用灌木,在保持水土的同时提高经济收入。

  层层叠叠的梯田已成为永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华网 发

  “结合永和梯田3A级景区创建、有机旱作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等,永和县将挖掘梯田文化和农耕文化,逐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永和县委副书记胡国华说。

【纠错】 【责任编辑:李哲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