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武乡正当“红”——第十二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现场观察-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4 05/30 11:30:34
来源:新华网

聚焦高质量发展|武乡正当“红”——第十二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现场观察

字体:

  新华网太原5月30日电 行走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街头,随处可见“我叫武乡、一身红装”的响亮标语;红旗路、英雄路、太行街等颇具红色元素的路牌引人注目;路灯上的音响传来嘹亮的红歌……

  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这里宛如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在5月24日到26日举办的第十二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上,海内外游客相聚太行山上,看红色故事、品红色文化,感受红色武乡的发展新貌。

  深挖资源,让红色故事深入人心

  “向老区人民报到!”第十二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楚云飞的扮演者李幼斌、张光北一经亮相,瞬间把人们拉回到剧中那激荡人心的抗战岁月。

  “武乡老区是一块充满着光荣历史、红色赤诚、革命情怀的土地。”武乡县县长王书文表示,作为山西重要节庆活动品牌之一,八路军文化旅游节对于弘扬太行精神,深化文旅融合具有重要作用。

  开幕式现场。新华网 发

  2024·长治 武乡“在太行山上”全国彩塑大赛暨全国雕塑作品邀请展是本届旅游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展厅里,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吴振松正完善着手中的作品,吸引着游客们驻足观看。第二年参赛的他,对太行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把巍巍太行的意象融入作品,以人物形象呈现战士们不怕牺牲、革命自有后来人的精神。”

  彩塑大赛比赛现场。新华网 发(王昕妍 摄)

  走过一个轮回的八路军文化旅游节,不仅是革命老区武乡弘扬太行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老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

  夜幕降临,宝塔街如意桥广场上坐满了前来听戏的居民,有搬着马扎的、推着轮椅的,还有坐公交从村里来的,共同赶赴这场文化“大集”。

  “八音会、秧歌、琴书……很多节目演的都是发生在我们武乡当地的抗战故事。”六十多岁的赵平淑语气里流露出对家乡的自豪感。

  各式各样的民俗文化节目,在武乡的街头巷尾与游客相遇,让来自江西的陈向勇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琴音一响,板子一打,民间艺人的方言语汇和曲调配合着,讲出来的红色故事格外生动鲜活。”陈向勇说。

  创新传承,助红色旅游出彩出新

  革命历史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30余处,4026件(套)馆藏国家级革命文物……在这片镌刻着厚重红色文化印记的热土上,如何用好红色资源、讲活红色故事?武乡既有思考,也有行动。

  武乡夜景。新华网 发

  八路军文化园内,一所太行少年军校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国防教育、素质拓展、农事劳作体验等红色研学活动。

  “我们穿军装、扛步枪、吃小米饭、干农活,体验了一天八路军的生活,让我感受到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四年级的学生马麒说。

  据八路军文化园负责人刘卫平介绍,依托红色资源,园区打造集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为一体的红色研学体验,通过丰富多样的培训课程和新颖独特的教学形式,让红色历史入脑入心。

  实景演艺《太行山上》。新华网 发(王昕妍 摄)

  在武乡,红色旅游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展陈布置,而是让游客实现了“看景”到“入景”的转变。

  太行山间,一轮圆月高挂。在武乡县城东太行龙湖畔,实景剧《太行山上》如期开演。

  “观众们行走在一个烽火硝烟的场景中,在可看、可听、可感中品读红色文化、获得情感共鸣。”剧场经理王帅说,“现在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看节目,都会提前做好功课,也会在演出后和主创人员进行交流,希望借此培养孩子对红色文化的兴趣。”

  为积极探索“红色+”旅游新业态,武乡以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等景点为依托,推出《反扫荡》《四年》《太行奶娘》等一系列红色演艺作品,成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

  武乡县文旅局副局长牛永峰表示,在《太行山上》对全国学生长期免费开放、团体研学的基础上,武乡还将在文旅+数字、文旅+演艺等方向持续发力,提升红色旅游品质。

  业态融合,促革命老区全域发展

  一条“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将全县主要红色景区连接起来,让游客得以更好地快旅慢游深体验;全县58条城乡公交线路全部免费通行,开通10条旅游专线,实现城景通、景景通,便利游客出行……

  “共品红色文化、共续太行故事、共谋文旅大计。”武乡县委书记贺思宇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武乡正以“弘扬太行精神、共建创新武乡”为主线,抢抓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建设有利契机,打造“山西红色会客厅”,拓宽文旅发展新业态。

  在五村墙外艺术馆参观的游客。新华网 发(王昕妍 摄)

  2017年以前,五村的村民只能依靠传统农耕谋生。随着旅游公路的兴建、游客的增多,这个传统的村落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墙外艺术馆里,陈列着各种乡土主题的画作;黄色土坯房前是新翻的菜地;名为一脚泥巴图书馆里,游客在窗前阅读书籍……在保留原村原址原貌的基础上,五村通过打造小庄田园综合体,希望借艺术之力“唤醒”山村之美。

  “既有壮丽的山水风光,又有乡土味的艺术风情,完全改变了我对武乡的印象。”从安徽而来的游客王涵被这座“宝藏小城”所吸引,不仅决定多住一晚,还带走了不少当地特产的小米准备送给家人朋友。

  武乡航拍。新华网 发

  红色文化资源也转变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牵引力”。

  午饭时间,武乡县监漳镇下北漳村的“鲁艺小院”里飘出饭菜的香味。从前在长治市里做厨师的李山斌,在自家村子里找到了新工作,“每个月七八千的工资,收入基本没有变化。”

  下北漳村党支部书记李志亮表示,“前方鲁艺”旧址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村里的小米、蜂蜜等土特产品也越卖越好。

  据武乡县文旅局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6万多人次,较2023年同比增长153.6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00万元,较2023年同比增长152.96%。

策划:刘云伶

监制:王亮 王梦佳

制作:王昕妍

编辑:李哲贤

新华网山西频道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李哲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