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墨韵书论彰大家风范——《姚奠中论书》观感
姚奠中先生书作
姚奠中先生
《姚奠中论书》书影
我与姚奠中先生,虽未曾谋面,却在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深深被其吸引。四年前的一天,我在稷山姚奠中艺术馆,初次邂逅先生书法原作。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只剩我与那笔墨纵横的宣纸相对。笔锋游走间,我似乎看到了先生的风骨。他治学严谨,每一笔都如同他对待学问时的一丝不苟;他的人格魅力,也在这横竖撇捺中自然流露,透着一种令人崇敬的力量。
春节前,著名书法家、姚奠中艺术馆馆长原旭东赠予我两本他精心主编的《姚奠中论书》。书籍设计简洁明快,开本美观大气。翻开书页,姚先生的书法墨迹与论书妙语跃然纸上,仿佛传递出一股无形却磅礴的力量。其书法笔墨,既似灵动的游龙,又像苍劲的古松,墨韵流淌间,尽显千年书法传承的厚重与深邃。而他的论书之语,既似黄钟大吕,声声叩击灵魂;又如涓涓细流,滴滴沁人心脾。从笔法的精妙入微,到书艺的深远意境,无一不剖析得鞭辟入里,令人不禁沉浸其中,被这书论与笔墨交织而成的艺术世界深深震撼。这不仅是一本论书集,更是姚奠中先生精神世界的映射。
我的指尖轻轻摩挲着书页,内心深处涌起无尽的敬仰,那是对姚先生高山仰止般的尊崇。我想写点感想,但面对先生这样的大家,还是有点心怯。然而,为了将这份内心深处的触动分享给更多人,也为了向先生致以我最诚挚的敬意,我还是鼓起勇气,提起笔,写下这些文字。我试图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融入个人感悟,去解读先生书法中蕴含的奇妙意趣与深邃的精神世界,让更多人领略到他那广博的学识与令人敬仰的为人风采。
在书法艺术这条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姚奠中先生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散发着熠熠光辉。他凭借深厚的学养、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独到的书论,在当代书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学之人敬仰与学习的楷模。姚先生不仅仅是书法领域的一座丰碑,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学人前行的方向。
姚奠中先生的书法风格独树一帜,他在真、草、行、篆各体上的作品都堪称典范。初见先生的书法,扑面而来的是朴茂雄浑、凝重大气的直观视觉感受。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恰似岁月沉淀后的沉稳与厚重,带着历史的沧桑与智慧。但这份厚重绝非刻板生硬,而是在看似随意自然的笔触中流淌出来,韵味悄然蕴于笔端。字里行间,洋溢着先生的襟怀学养与浩然正气。这种气质,不是刻意为之的矫揉造作,而是由内而外自然散发的人格魅力。就如同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出的忠勇、仁义,早已深深融入他的骨血之中,进而巧妙地熔铸在他的书法作品里,使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震慑力。当观者静静地站在他的作品前,便能真切地感受到那股堂堂正气扑面而来,令人心生敬畏,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书法艺术与文化精神交织而成的奇妙境界之中,仿佛进入一个充满智慧与美的精神殿堂。
姚奠中先生的书法,有着独特的艺术韵味与精神色彩。追溯其书法之路,在私塾和小学阶段,他便在伯父的督促下勤奋习字,每日坚持大小楷的练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最初,他研习赵孟頫,学习其清秀飘逸的笔法;而后转攻颜真卿,汲取颜体的雄浑大气。同时,兼修魏碑、篆隶,广泛涉猎不同书体的精妙之处。后来,有幸拜于章太炎先生门下,在大师的悉心指导下,书艺更是突飞猛进。姚先生的书法,得益于颜体的正统血脉,巧妙地融合了金文高古的线条和北碑朴厚的形态,成为“正入”“变出”的当代书坛代表人物。他真正做到了“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书写状态,看似自由随意,实则是在深厚基本功基础上的潇洒挥毫。在他的笔下,率意中可见严谨的法度,放任时亦契合规矩,宛如一位技艺高超的舞者,在规则的舞台上跳出最自由灵动的舞蹈。姚先生的书法,正是“活”的典范,如历经百炼的钢铁化为绕指的柔丝,刚柔并济,韵味无穷,每一次欣赏都能让人品味到新的意趣。
姚先生独特书法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他对多种书体的融合与创新。以行书为例,他巧妙地将篆、隶、颜体熔于一炉,化用与衔接自然流畅,毫无生硬拼凑之感。这绝非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深入理解各种书体精髓后的巧妙融合,是对书法艺术深入探索与深刻领悟后的智慧结晶。在草书方面,姚先生深入领悟傅山笔法的精髓,走笔迅疾、圆转自如,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同时,他又广纳众家之长,大胆进行探索与创新,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再看他早年的小楷作品,结字宽博大气,用笔凝重沉稳,在严谨的规矩中透着荒朴之气,质朴纯真,不事雕琢,展现出别样的艺术魅力,让人在简洁之中品味到无尽的韵味。
姚奠中先生不仅在书法创作上成就斐然,其论书观点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与价值。他提出“书法是文化载体”,深刻阐述了中国书法与中华文化的紧密联系。书法作为中华文化孕育和结晶的艺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基于此,他认为承载文化的书法应发挥双重积极作用:一是字要写得正、写得好,为书坛树立正气;二是通过内容对社会起到推动和谐、进步的导向作用。这一观点体现了先生对书法艺术的高度重视与理性思考,将书法从单纯的艺术创作提升到对社会文化产生积极影响的高度。
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六要六不要》书论,即“要写不要画、要活不要死、要厚重不要轻飘、要雍容不要粗野、要自然不要造作、要有筋骨不要一堆肥肉”,与傅山的“四宁四毋”异曲同工,是对书法健康发展的良好箴言和当代书法理论的重要建树。这“六要六不要”从书法的基本要求到审美意旨,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书法创作的要点,为书法爱好者和创作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以诗论书也是姚奠中先生书论的一大特色。他的论书绝句涵盖书法史、书法技法、美学批评、人物品鉴等诸多方面。如“巧媚排除始得真,苍松古柏肖为人。旁参篆隶知奇变,不与宋元作后尘”,从对书法风格的追求,到对篆隶与书法创新关系的探讨,短短几句,便蕴含深刻的书法见解。再如“漫言笔下走龙蛇,放诞狂恣冷齿牙,不必矜奇求异变,功夫到处自成家”,告诫学书之人,写字不能讨巧,非得下功夫,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反复锤炼,定有收获。“立异矜奇只自陶,无根花木必萧条。劝君两脚踏实地,切莫随风逐浪涛。”“殷甲周金汉魏碑,锺王以下亦争奇。工夫端在临池墨,骨力风神各异姿”……这些论书绝句朗朗上口,文辞优美,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还具有文献、文史的作用,为后人研究书法史和书法理论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我们回归传统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启示。
先生论书还具有至深、至广、至简的特点。至深,在于他站在文化的制高点看待书法,从自身丰富的书法实践中得出高度总结;至广,其论书内容广泛,涵盖书史、技法、审美、创作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书法理论体系;至简,他的论述言简意赅,所表达的观点和问题通俗易懂,便于后学之人理解和运用。
姚奠中先生在做书与做人的观点上,展现出了崇高的精神本色。他将书法视为修身养性的途径,以笔为心之使者,主张写字要有正气,有骨气,反对俗气、奴气、媚气。他强调“作字如做人,亦恶带奴貌”,每一笔的挥洒都倾注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在他看来,书法不仅是笔墨的艺术,更是人格的映照。他以自己的书法实践,践行着为人正直、刚正不阿的处世原则,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堂堂正气,正是他高尚人格的生动体现。先生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书法与做人的紧密联系,宛如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了后学之人在艺术与人生道路上前行的方向,成为我们永远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姚奠中先生的书法与论书,是他一生对书法艺术执着追求与深刻思考的结晶。他以学者的深厚底蕴、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教育家的无私奉献,为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树立了标杆。他的书法作品和书论,犹如一座宝库,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挖掘、学习与传承。在未来的书法发展道路上,姚奠中先生的精神与成就将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无数书法爱好者在翰墨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行,让书法这一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杨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