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4月1日电 题:太原:黄土高原上的山水之城
新华社记者马晓媛
没到太原之前,很多人会猜想这座城市:地处黄土高原,大概植被不多;煤炭大省省会,一定灰头土脸。然而,来到之后,刻板印象很快被打破。这里城市景观的底色是绿的——三山环抱,一水中分。
在市区的大道上行驶,无论向东、向西还是向北,常常会在林立的楼宇间捕捉到远处的一抹峰峦。从市区驱车,不到半小时,就能融入那些青绿褶皱中。人们闲聊时说起天气,总会来一句:“今天天气不错,西山都看得清清楚楚。”
城市规划专家介绍,吕梁、太行两大山脉在山西中部呈合抱之势,形成了“几”字形山体,太原就位于“几”字的内弯中,成就了“三面环山”的独特地貌。这样的地理条件易守难攻,因此历史上的太原一直是军事重镇,被称为“中原北门锁钥”。
太原的山,并不“喧宾夺主”。山给城空出了大片平地——“太原”之名也由此而来。太者,大也;原者,高平曰原,广平曰原;太原就是高地上的大平原。
因为有山的厚爱和水的滋养,太原在2500多年前就已建城,拥有悠久的城市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专家告诉记者,随着城市发展扩张,“几”字内弯里的平地难以满足需要,为此,太原将南部地区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控制东、西、北三个方向的大规模城市建设,避免城市建设对山体环境的侵占,维护好太原的地貌特色。
一般来说,北方城市不乏山的雄浑却少了一点水的灵动,但太原不同: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穿城而过,发源于东西两山的13条支流从两岸汇入汾河,形成鱼骨状河道网络,有“华北最大人工湖”之称的晋阳湖宛如明珠镶嵌在城西南,更有晋祠泉、兰村泉这样的岩溶泉域分布南北,从而造就了丰富的水景观。
在这里,水与城相融,与人相亲。汾河城区段43公里全部进行了公园化改造,人们可以在北段的湿地公园看候鸟嬉戏,在南段的开阔水道看赛艇逐浪,在中心段的璀璨灯光里看城市繁华,还能泛舟河上遍览两岸风光。在绝大多数河段,人们都可以直接用手感受水的清冽。到了夏天,很多人会带着孩子在河边支帐篷、捞蝌蚪。
分布于东西两岸、与汾河并行的自行车专用道总长达75公里,全部用彩色陶瓷颗粒铺就,成为城市一道靓丽风景线。
不同的时间,自行车道上有不同的人:早晚高峰,有通勤的上班族;夜幕降临,有装备专业的骑行爱好者;节假日里,有欢笑的孩子……
站在晋阳湖边,西山仿佛近在眼前,山在水中,水在山下,元好问笔下的“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有了实景。登上西山,大河大湖尽收眼底,无边光景令人赞叹。
山水赋城市以形,城市予山水以魂。
行走在全长229.5公里、呈倒“U”型的东西山旅游公路上,会不时看到人文古迹的指引路牌。这里面有首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现存最早的古典祠庙园林建筑群晋祠,有可一览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精美石窟艺术的天龙山石窟,有极为罕见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还有店头村、程家峪村、青龙镇村等各具特色的古村落……通过这条公路,城市与景区相连。
“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太原这座城市,让黄土高原的山水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