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4月7日电(蒲思静)位于太行山上的山西省长治市是一片矿产资源丰富的沃土,也是太行精神的孕育之地。作为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这座“煤铁之乡”长时间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
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深化全方位转型窗口期的长治市,近年来大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正在唱响以新能源、新文旅、新活力为鲜明特征的三新篇章,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新能源:工业老城竞逐产业“新赛道”
漳泽湖畔,春风拂过。在长治市的一块粉煤灰荒地上,一座电化学储能电站已经建设完成。一个个电池包组成的电化学储能单位,如同一节节车厢排列有序。
“谷电时段储能,峰电时段放电。电站每天至少完成1次充放电,每年可贡献清洁电力约8000万度,帮助解决因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提高而造成的电力系统波动。”长治弘盛源综合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原浩说。
随着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独立储能、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等新业态在长治市不断涌现。
长治市近年来在传统产业转型上持续发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上精准发力。从过度依赖资源,到在丰富资源中挖掘比较优势,长治市聚焦半导体、新能源、碳基新材料、氢能等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
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公司的员工在工作。(资料图)
一毫米见方的小芯片,发出肉眼不可见的光,就能起到高效杀菌消毒的作用。不久前,一款由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搭载这种芯片的10吨级LED过流式水杀菌器下线投产。仅仅几秒钟,杀菌器内密布的近千颗深紫外LED芯片,就能“秒杀”过流水中携带的各种细菌病毒。
自2018年引进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李晋闽团队,建成首条深紫外LED芯片生产线以来,长治市已引进8个以LED、半导体光电为核心的光电产业项目,形成从衬底、外延到芯片、封装、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今年3月,重庆康佳光电MLED先进制造中心及未来显示终端产品项目在长治市高新区签约落地。这标志着长治市光电产业正式迈入MLED(微间距显示技术)这一全球显示领域的“新赛道”。
经过近几年发展,长治市LED封装及显示屏生产规模、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业前三,氢能产业、通用航空产业加快落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1%,新兴产业不断“强筋壮骨”,“紫外光谷”正成为这个资源型城市的新名片。
与此同时,长治市传统产业也在逐步升级。煤炭是长治市的传统主导产业,也是求变图强的重要支柱。
依托煤焦产业,潞安化工集团在煤制油产业链中,开发了5大类54种产品270个型号的煤基合成产品;山西龙星年产20万吨炭黑项目,以煤焦油为原料,以焦炉煤气为燃料,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制成高等级纳米炭黑产品。
如今,一系列新景象无不显示,长治正在构建一个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高质量产业生态。
新文旅:好山好水勾勒“太行山居图”
夜幕降临,在巍巍太行的青山绿水间,600多名农民演员真情演绎的大型实景剧《太行山上》正在上演。演艺将山水实景与多媒体技术、高科技立体舞台装置相结合,充分展示了太行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片土地,太行山就是舞台,星空就是大幕。一曲由桂涛声和冼星海创作的《在太行山上》,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重回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
“这种‘浸入式’和‘坐看式’的观演方式太容易让人‘共情’了。”在与演员零距离重温历史后,来自太原的游客郝晓光赞不绝口。他表示,此类实景演艺让观众提起兴趣去探寻红色历史,去了解、传承红色文化。
作为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长治市大力弘扬革命精神,以游客参与体验为抓手,通过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和互动式舞台,打造了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将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蕴及强大的红色发展引擎转化为革命老区的发展新动能。
长治市还坐拥八百里太行最壮美的一段风景,诗人苏东坡也曾写下“上党从来天下脊”的千古绝句。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感受上党大地的独特魅力和城市之美。
每到盛夏,太行山大峡谷风景如画。(资料图)
位于长治市壶关县东南部的太行山大峡谷景区,集雄、奇、险、秀于一体,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攀岩基地、中国最美十大峡谷等美誉。
“这里的风景很好,规划也合理,一次性可以体验水、陆、空三种观光方式,真切感受‘移步换景’,别有洞天。”一名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先生表示。
太行山水的独特风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摄影、书画和旅游爱好者慕名而来。在景区的带动下,周边村民的“口袋”也鼓了起来。
“我们把景区周边设立的商铺、摊位等租赁给当地村民经营,对老弱病残等群体给予租金优惠或减免。”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开发管理中心主任秦志岩介绍。目前,景区拥有经营摊点162处,乡村农家乐、太行民宿350余家,每日可接待游客上万人次。
文旅“出圈”的背后,是长治市孜孜不倦推动文旅品牌塑造。通过深挖资源禀赋,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积极打造太行旅游特色,长治市倾力打响太行旅游品牌,加快建设生态引领的太行宜居山水名城,全市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
聚焦中国神话故事,长治市还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将通过实施神话小镇、神话承载地景区、神话故事影视创作和文创等系列工程,唱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国神话之乡”。
长治市委书记丁小强表示,长治市将着力抓好文旅品牌营销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文旅宣传矩阵,讲好长治故事、传播长治声音,进一步叫响“山西长治·壮美太行”的文旅名片。
新活力:产才共兴激活“一池春水”
春色正酣,长治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湖光粼粼。坐落于湖畔的“中国人才夏宫”服务中心内,一场以“新媒体助力长治文旅‘留量’转化”为主题的“夏宫咖啡日”人才沙龙活动正在举办。
来自长治市直单位、高校、新媒体、文旅行业的人才代表,在氤氲的咖啡香气中,共同探讨如何借力新媒体平台,助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作为长治市吸引和留住人才而打造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夏宫咖啡日”以咖啡为媒介,面对面关心关爱人才成长,为各类人才提供思想碰撞、集智献策、政策解读等服务。截至目前,“夏宫咖啡日”已举办27期,累计吸引超千名专家人才参与。
这只是长治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长治市从请进来考察到走出去推介,从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到人才集团、“中国人才夏宫”等平台的搭建,从单一项目落地到产业集群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孔雀”频频飞向晋东南,扎根长治干事创业。
长治市近年来与国内150多所高校达成1000多项合作,柔性引进1200多名博士专家人才,28名院士来长治交流合作,全市新增技能人才17.61万人。
坐落在漳泽湖畔的“中国人才夏宫”服务中心。(资料图)
“长治市全力营造集聚人才的最优生态,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优质服务,让大家舒心生活、安心工作、专心发展。”长治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向阳说。人才引进来,更要留得住。“拴心留人”既要在创新机制、人才服务、文化氛围营造等软环境改善上精耕细作,更要在“真金白银”等硬件方面拿出诚意、有诺必践。
“选择长治、扎根山西,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正确的一次选择。”2022年,苗艳丽从天津来到长治市,担任山西瑞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苗艳丽袒露,原本还有所顾虑,但长治市为她靶向提供的成长支持,让她深感没来错地方。
不到两年的时间,苗艳丽已带领团队在6C快充人造石墨技术和高容量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不仅迈出个人科研事业上的重要一步,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以“人才+项目”为导向,长治已建成51个高校科研延伸平台和94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一批融合高校科研成果和长治产业资源优势的特色项目已落地生根,不少科研成果正在当地成功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力支撑。
今年,长治市针对产业发展需求,列出“揭榜挂帅”项目近百个,将通过科技中介机构、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集中在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进行专场对接。
筑巢引凤来,巢暖凤自栖。一次次“城”与“才”的双向奔赴,正让长治市释放出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磅礴之势,也展示出这座城市厚植人才沃土的蓬勃生机与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