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希望的田野上——吕梁市乡村振兴工作步入“快车道”-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5 05/14 09:04:28
来源:山西日报

写在希望的田野上——吕梁市乡村振兴工作步入“快车道”

字体:

  原标题: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吕梁市乡村振兴工作步入“快车道”

  初夏时节,在沟壑纵横的吕梁山脉中,星罗棋布的乡村正散发着蓬勃生机。近年来,吕梁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任务,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发展,产业兴村、生态宜居、良好乡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24年,吕梁全市完成一产增加值109.9亿元,增速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66元,同比增长6.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营业收入完成510.66亿元,增速16.1%……一幅涌动着发展热潮的乡村振兴画卷已然缓缓铺开。

 保民生稳就业

  织牢监测帮扶“保障网”

  “家中收入有多少?家里有没有人生病?饮用水水质怎么样?”在兴县魏家滩镇,驻村工作队正走访困难群众,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情况,同时向他们讲解最新的医疗、教育等政策。

  兴县的乡村工作在吕梁并不是个例,该市坚决将“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作为衡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指标,目前已推动控辍保学由“动态清零”向“常态清零”转变;实现脱贫人口4种主要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率和重点监测对象核实患者救治率达100%;对全市26万户农村六类户进行排查,危房已全部完成改造;投资3.67亿元巩固提升农村饮水条件,全力保障农村居民喝上“放心水”。

  吕梁市始终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除了通过国家防返贫监测App、12317服务热线申报,该市还创新发挥“自主申报二维码”的监测作用,群众只需扫描二维码,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即可实现快捷申报。2024年,全市消除风险4371户9891人,截至目前已累计消除风险14938户33778人,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所有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均已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和“一对一”结对帮扶责任人,58.3%的监测户已消除返贫风险。

  “机器操作很简单,经过培训很快就能上手,等操作再熟练点儿,工资还能涨。”从偏远的方山县马坊镇窑上村搬迁下来的张海燕,原是靠低保过日子的家庭妇女,现在成了方山县志康箱包有限公司帮扶车间的缝纫工,“移民搬迁以后我被安置在盛祥安居小区,在车间上班每个月都有工资拿。”在方山县,像张海燕这样的脱贫户还有很多,他们通过培训有了一技之长,在家门口的帮扶车间就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每个月的收入都很可观。

  近年来,吕梁市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搬迁群众增收的重要抓手,在800人以上安置点共配套帮扶车间或产业园区51个,探索“产业+劳务”“培训+就业”的增收模式,通过“就地就业吸纳一批、技能提升培训一批、转移输出带动一批、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等方式,促进搬迁群众自力更生、创业致富。目前,全市48143名搬迁脱贫劳动力,已就业45741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脱贫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的目标。

  抓产业促发展

  按下乡村振兴“加速键”

  如果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底线任务,那么抓产业振兴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强大动力。

  吕梁市中阳县高海拔、低纬度的地理优势,为木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下中阳南高速口,沿山路继续行驶约15分钟便来到了弓阳新村,黑木耳如今已成为这里产业发展的一张新名片。“我们这里的黑木耳肥厚鲜嫩,产量高、品质好,种下后有人过来收,也不愁卖。”种植户宋文慧告诉记者,每年都有十几个村民在她这里采摘菌棒,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以弓阳村木耳为缩影,中阳县通过土地流转、菌棒生产、打孔吊袋、采摘运输、种植经营等多种方式,接连带动8000多名群众从业,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黑木耳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一头连着农村的发展,一头连着群众的幸福生活,打造一批具有吕梁特色的产品品牌,将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24年,吕梁市着力打造“‘吕梁山土特产’市域公用品牌+县市区特优品牌+企业知名品牌+优质产品品牌”农业品牌矩阵,目前累计123个经营主体、529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申报汾州小米、岚县马铃薯等1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临县红枣、交口夏菇等4个区域公用品牌,临县红枣、临县青塘粽子等11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绿色有机的吕梁名特优农产品逐渐从有“身份”变成有“身价”,变“自己吃”为“向外销”,省内外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

  塑村貌铸村魂

  推动乡风建设“焕新颜”

  文水县北胡村,一个典型的农业型村庄,漫步村中,到处可见生态治理的痕迹。一位70多岁的老人兴奋地告诉记者:“坑塘现在已经成了我们茶余饭后锻炼休闲的好去处,小孩们也经常在这里玩。”老人口中的坑塘曾经是一处人人避而远之的臭水沟,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和村民生活环境。经过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的大力整治,这里重新焕发活力。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承载着增进农民福祉的深切期待。近年来,吕梁市按照“示范一批、提升一批、整治一批”的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推进38个精品示范村、277个提档升级村和覆盖全市的环境整治村建设,累计实施项目754个,完成投资30亿元,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精神文明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0064座,完成2023年“回头看”问题厕所整改3842座。

  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内生动力。吕梁市在不断完善乡村建设“硬实力”的同时,还着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骨干队伍,将乡村治理骨干培训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一方面,对225名现任村(社区)“两委”主干的退役军人进行专题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工作能力,同时组织市县两级农业农村科技人员参加专题培训,促进县乡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另一方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在全市151个乡镇的综合便民服务中心,设置农技、畜牧兽医、农经、农机等技术服务专岗945个。在10个农业县(市、区)建设31个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开展技术培训、人员实训、现场观摩等活动。培育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训基层农技员。加大院地校地合作力度,组建食(药)用菌、杂粮(谷子)、畜牧养殖与保健3个博士工作室,引进专家人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

  从脱贫攻坚到民生改善,从发展特色产业到治理村居环境,放眼吕梁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每一步都踩准时代的鼓点,乡村振兴在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扎实推进。(秦嘉良)

【纠错】 【责任编辑: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