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太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防范金融广告风险提示
认准正规机构 主动拉黑投资陷阱
近年来,随着金融产品日益多样化,各类违法金融广告频繁出现在社交平台、短视频、弹窗网页甚至线下场景中。这些广告以“高收益”“零风险”为诱饵,诱导投资者踏入陷阱。5月13日,太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防范金融广告风险提示。
违法金融广告瞄准“钱袋子”
2023年4月,一款名为“央行数字理财”的APP在微信群传播,声称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年化收益达45%”。经调查,该平台伪造央行红头文件及LOGO,实际为境外团伙操控的诈骗工具,涉案金额逾2亿元。此后,案件被查处。监管部门强调,正规金融机构不会通过私人链接或非官方渠道推广产品,公众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查机构资质。
2023年6月,某消费贷平台在弹窗广告中标榜“借款1万元,日息仅1元”,但用户签约后发现,除利息外还需支付“审核费”“账户管理费”等,实际年化利率高达36%。多地法院已受理多起针对该平台的集体诉讼。
太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总结了违法金融广告存在的几个特征:无资质经营、虚假承诺、虚构数据、风险误导和利用权威形象等。
风险提示:提升金融产品鉴别力
面对这些特征,市场监管部门提示,不要轻信没有金融业务资质的单位发布的金融广告。不要轻信对未来效果、收益作出保证性承诺的金融广告,尤其是投资回报明显高于国家市场利率的金融广告。不要轻信没有明确表示出处的数据、统计资料、调查结果等引证内容。不要轻信明示或者暗示保本、无风险或者保收益的金融广告,尤其是承诺100%本息保障,无征信秒过等内容的。不要轻信利用监管机构、学术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进行推荐、证明,为产品或服务做增信背书。收到来源不明的金融广告,切勿盲目相信。
太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消费者,一定要到正规的金融机构咨询具备理财销售资质的专业人员,主动将投资陷阱拒之门外。一旦遭遇金融诈骗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留存证据,争取挽回损失。
同时,提升金融产品鉴别力。广大中老年同志可通过金融监管部门及各大金融机构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学习金融知识,了解常见诈骗手段。同时,多与家人沟通交流投资意向,共同筑牢财产安全防线,安享幸福晚年。
太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持续加大金融广告监测监管和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广告行为,并对典型案例予以公开曝光。欢迎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如发现违法金融广告线索,请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举报电话:12315、12345。(记者 郭卫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