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临猗县嵋阳村坚持党建引领,70年来碰头会灯火不灭,清廉铁规薪火相传,产业蝶变惠泽百姓——
以“小桌会”撬动“大治理”
一本泛黄的会议簿,记录着1955年成立党支部以来的碰头会传统;两张褪色的无座车票,见证着村干部为省住宿费彻夜站立的背影;一份陈旧的表格,填满了用卖粮款、嫁妆钱凑出40万元建学校的村民的名字……在临猗县嵋阳村,这些看似寻常的小物件,串联起一段跨越七十载的乡村治理篇章。现任村党总支书记张新春感慨道:“70年间,我们的碰头会从未间断。”
从土窑洞里“谝一谝”的朴素初心,到“零贪腐”铁规下的清廉基因,从“宁亏自己,不亏百姓”的躬身实践,到“民富村安”的振兴图景,几代村干部的接力奋斗揭示了嵋阳村的基层治理密码。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的深度融合,嵋阳村以“小桌会”撬动“大治理”,为乡村善治写下最生动的注脚。2021年,嵋阳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七秩薪传
碰头会凝聚共识
4月27日,夜幕降临,不少嵋阳村的村民都看到党总支书记张新春步履匆匆赶往村委会大院。他是去参加党支部碰头会。
土地纠纷怎么调解?电商平台怎么搭建?孤寡老人如何赡养?……碰头会上,村干部们围坐圆桌,将村民的急难愁盼一一摆上台面。从最初的手写记录到如今的电子档案,从线下圆桌会到云端党支部群,嵋阳村的碰头会始终如一。张新春说:“这是嵋阳村的光荣传统,也是基层治理的‘压舱石’。”
这一制度何以传承70年?站在村史馆的玻璃展柜前,取出皱巴巴的党支部会议簿,翻开扉页,1955年首任村书记张科明的字迹仍清晰可辨:“村干部每天生产完都回村委会坐一坐、谝一谝。”70年过去,这盏从土窑洞亮起的灯火,依然在村委会的长桌上跃动。86岁的老党员武天玉道出关键:“守规矩不是守旧,而是守心。”
70年间,正是严格执行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以及坚持“矛盾不过夜”的原则,全村通过碰头会化解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在村财务档案中,两张9年前的无座车票格外引人注目。时任书记的段根宝和村委会主任的张新春为争取防洪工程指标,连夜站票返村,只为省下180元住宿费。这背后,是嵋阳村第二任书记任水运在1960年一次碰头会上放出的“狠话”——“我贪污一分钱,就剁我一根手指头”。
几十年来,这种水米不沾的作风变成一条铁规,每一任村干部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24年,村集体账目公开显示,公务支出仅占总支出的3.2%,而民生投入占比高达76%。清廉作风不仅赢得村民信任,更让嵋阳村创下70年“零贪腐”的纪录。
产业蝶变
五千亩桃园富乡邻
春夏之交,嵋阳村的5000亩桃园里,果农们穿梭林间。站在观景台上,党总支副书记王国智如数家珍:“粉白的是中油16,深红的是春雪毛桃,共有40多个品种,错峰上市能从5月初卖到9月底。”
这片“桃花源”的背后,是一场由党员带头掀起的产业蝶变。2014年,党员张天社率先试种油桃。“与传统毛桃相比,油桃无需人工剥袋,病虫害少,每亩节省人工成本近千元,市场价也更高。”张天社告诉记者。
当年丰收季一算账,张天社的油桃亩均收入突破1.2万元。对此,张天社主动向村“两委”提议:“一人富不算富,要带全村人一起干!”碰头会拍板:“党员带头,群众跟上!”村党总支随即组织80多名村民赴郑州果树研究所“取经”,并引入30万株优质桃苗。
这次新品种的引进彻底改变了嵋阳村的产业格局。村民任立虎的9亩桃园去年收入11万元,他笑着说:“没想过到我这把年纪还能赚这么多!”2024年,全村桃产业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40多个品种形成“早中晚熟+鲜食加工”的全产业链。
产业规模上去了,技术短板却成了“拦路虎”。有村民曾因疏花不当导致桃树坐果率低,急得蹲在地头抹眼泪。为破解难题,村民自发组建“技术共享联盟”微信群,随时分享种植心得,并定期举办“桃王擂台赛”。比赛现场,拳头大的油桃按糖度、重量、色泽逐一过秤检测,夺得“桃王”称号的种植户能获得化肥补贴。
“村里还为果农搭建了多元销售网络。”王国智说。线上,借助电商平台,让嵋阳鲜桃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线下,积极推介嵋阳村优质的桃果产品,吸引更多的客商前来收购。
教育夯基
路平渠通惠民生
在嵋阳小学的教室里,琅琅书声回荡。这座1996年建成的教学楼,承载着村民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誓言。张新春指着教学楼说:“以前教室漏雨,娃们写字得躲着水滴。现在,连周边村的孩子都要来这里上学。”
1995年,村“两委”多次在碰头会上商量新建教学楼的事宜,但资金缺口像座大山横亘在眼前。村会计翻遍账本,集体存款不足5万元。
资金从何而来?“村委会出一点、能人捐一点、村民筹一点。”在最终募集到的70余万元的建设款中,有40多万元来自村民的卖粮款、嫁妆钱,甚至老人的寿材本。
“不能再让娃娃们在漏雨屋里写字!”张新春的话道出心声。如今,这所教学楼服务着嵋阳镇17个村庄的260余名学生,成为嵋阳村对未来最有力的托举。
“娃娃们有学上只是第一步,路要修、渠要通,桃果才能好卖,产业才能做大。这些事办妥,才算对得起老百姓。”张新春的承诺朴实却有力。近年来,村“两委”累计硬化道路12公里,修缮防渗渠4公里,建成冷链仓储中心2座。202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9万元,较10年前增长3倍。张天社感慨:“现在卖桃的车能直接开到地头,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
路平、渠通、桃俏……如今的嵋阳村,民富村安、政通人和。70年的碰头会灯火不灭,70年的清廉铁规薪火相传,70年的产业蝶变惠泽百姓,从“一盏灯照亮土窑洞”到“万树桃林映红小康路”,嵋阳村用几代人的接力奔跑,在黄土地上写下了最动人的振兴诗行。(郭正 罗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