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非遗三晋】北路梆子:“嗨”尽人间真善美-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5 05/23 08:53:32
来源:山西日报

【文化中国行——非遗三晋】北路梆子:“嗨”尽人间真善美

字体: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非遗三晋】北路梆子:“嗨”尽人间真善美

  贾粉桃在演出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广袤的三晋大地上,有一戏曲瑰宝,它承载着边塞文化的豪迈气魄,融汇着民间故事的灵动气韵,跨越数百年时光依旧焕发蓬勃生机,郭沫若都为之赞叹:“听罢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寻常。”——这便是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起源于清代初期,梆子腔传入晋北后与当地民间音乐、语言、地方小戏融合磨合,形成北路梆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素有“晋北锁钥”之称的忻州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北路梆子在此薪火相传,诉说着边关儿女的故事。

  “旭日东升霞光照,满天愁云散九霄……”4月23日,在忻州剧院的练功房内,还未见到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贾粉桃,一连串清脆嘹亮的“嗨嗨”声便先声夺人。只见贾粉桃眼神里跃动着欢喜,她右手捻着兰花指,向身侧缓缓舒展,左手叉腰,脚下时而碎步不停,时而静静站立。眼波流转间,风姿摇曳,剧中人物立于眼前。

  秀出身姿惊四座,“嗨”出悲喜动人心。北路梆子唱腔的主要部分属于板腔变化体,由各种板式有规则地连接组成。“一字数腔的‘嗨嗨腔’是北路梆子行腔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它是用喉壁打音唱出来的,腔长了、拖得多了,人们就习惯叫它‘嗨嗨腔’,因而北路梆子唱腔的特色就是激昂、慷慨、硬腔,演唱时并不要求圆滑而失去棱角。可以说,人物的情感变化、剧本细节和戏剧冲突都藏在这一声声‘嗨嗨’中。”贾粉桃介绍道,“对于北路梆子演员而言,怎么把这一个‘嗨’字唱好、唱绝,是终其一生的功课。”

  北路梆子传统剧目丰富多样,包括《王宝钏》《金水桥》《血手印》《铡美案》等,也有表现才子佳人、神仙鬼怪的故事,辨善恶识美丑品悲欢,丰富了百姓精神生活。而贾粉桃作为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梅花奖的获得者,就是凭借对《王宝钏》这台大戏以及《杀庙》《文姬归汉》《祭桩》三个折子戏的深刻理解获得殊荣的。

  “《王宝钏》‘拜寿’一场中有一个唱段‘一脉青山披嫩草,万里春风拂柳梢。旭日东升霞光照,满天愁云散九霄’,一直以来都是小锣穗子上场,唱至咬倒板,再转为流水。但我在揣摩人物的时候觉得,王宝钏此时结束了苦守寒窑的日子,眼前已是阳光灿烂,所以在演出时删去了前面两句,并在幕后用流水起唱,台上空无一人,只有轻快的‘嗨嗨’声,带给观众无尽的遐想空间。”说罢,贾粉桃抬手在空中轻轻比划,并唱出了轻快婉转的“嗨嗨”拖腔,“没想到这个大胆的改编,让观众耳目一新,现场掌声雷动。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传统戏曲的传承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要带着对角色的理解,让老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她嘴角含笑,仿佛又回到了舞台上,沉浸在与角色共鸣、与观众对话的艺术世界里。

  北路梆子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既有源于山陕梆子和蒲剧的继承,也有对民歌、民间音乐、地方小戏、庙堂音乐等的广泛吸收,还有从元曲、昆曲、吹腔中引进、纳入的曲牌,同时,历代表演艺术家会在整体剧种风格中,发展创新了自己独特的腔调,极大地丰富了剧种唱腔积累,正因为有这种博采众长的发展路径,北路梆子的经典剧目才能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基础上,绽放出全新的艺术光彩。在传承与创新的滋养下,不断生长出枝繁叶茂的艺术硕果,持续焕发着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本报记者高玮

【纠错】 【责任编辑: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