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有机农业的“车河模式”-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5 05/25 09:12:24
来源:山西日报

【一线调研】有机农业的“车河模式”

字体:

  原标题:【一线调研】有机农业的“车河模式”

  ——看灵丘如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车河有机社区。

  有机农产品展示。

  车河“清水鱼庄”。

  车河“梦幽谷”吸引众多游客。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全国各地都在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路径。灵丘县依托山好水好空气好的自然生态优势,打绿色有机牌,走可持续发展路,选择了发展有机农业。

  通过十余年的实践,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该县连续11年举办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在业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去年,“车河模式”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节目《山水间的家》播出,向全国展示了灵丘成功发展有机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今年8月中旬,第三届世界有机示范区大会暨第十二届大同车河有机农业论坛将在灵丘县召开。近日,记者走进该县,访寻其成为知名有机农业示范区的秘籍。

  一部规划引领

  一个村庄示范

  灵丘县域面积2732平方公里,但却是九分山水一分田。农业、农村的出路在何方?

  2013年,灵丘县委、县政府邀请全国的农业农村专家把脉问诊后,认定一个目标:走可持续发展路,发展有机农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随后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宁夏大学等16家单位的71位有机农业权威专家、学者及企业家、认证机构人员历时116天编制了《山西灵丘有机农业园区实施规划(2013—2030年)》,选择红石塄乡车河村迈出了发展有机农业第一步,然后由该村带动一乡再带动全县。

  “2013年,按照‘党政主导、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共同富裕’的思路,村子和金地公司合作,进行综合开发。企业投入资金,村委会组织成立全体村民参加的合作社,将村里的山、水、林、田、河全部‘入股’合作社,与企业联合成立有机农业公司。我们车河村从此拉开了华丽转身的序幕。”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春介绍。

  此后,村民不仅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旅游服务、公司盈余分红”四大渠道实现增收,还能享受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从2013年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到2023年社区年收入达到13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300元增长到2.5万元,实现了10倍的飞跃。村子先后改造有机农田700亩,种植有机杂粮、蔬菜等800亩,发展有机鸡养殖3万只、有机羊养殖5000只。所有农产品均获得有机认证,并建立了完善的质量追溯系统,销往京津冀地区,凭借高品质赢得市场青睐,实现了优质优价的双赢局面。不仅如此,还将有机农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了“梦幽谷”“冰雪缘”“清水鱼庄”“听溪谷”等文旅项目。

  2018年,“车河村级有机农业扶贫模式”作为全国三个典型案例之一,登上“2018中国扶贫国际论坛”,成为全国关注的脱贫示范样板。同时,村集体还获得“中国有机30年全域有机创新奖”“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镇”“山西省首批4A级旅游示范村”等称号,充分展现了车河有机社区的绿色发展成效。

  为了扶持县域有机农业的发展,该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县有机农业发展的意见》《灵丘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奖补办法(试行)》,对有机农业生产进行补贴。在政府有力的扶持下,示范的作用是强劲的,该县农业农村局给出数字: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有机食品生产基地3万亩,认证品种133个,参照有机标准种植面积达10万亩,有机农业总产值达5.7亿元。全县各乡镇均实施了千亩有机种植和千头有机养殖基地建设。采取“有机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村企合作又建设御射台、龙渠沟、城头会、北泉、烟云崖、沙岭台、花塔、小寨等多个有机社区。

  一套技术保障

  一张网络覆盖

  “县委、县政府全面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建设,建立了一整套有机技术体系和技术规范,其中《中药材农用酵素使用技术规范》获批省级地方标准项目支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杜志栋说。

  拥有200余户的清泥涧村,从事20多种蔬菜和杂粮的有机种植,每年为北京供应大量优质的有机产品。该村运用中国农业大学团队研发的“种—养—微”酵素有机种植体系和实施全国首个村庄级别的农田循环肥水全循环工程,给土壤配备了“医生”,让污水变成了“财富”。在有机技术的护航下,该村种植的谷子蛋白质含量提高了3%—4%,西红柿番茄红素含量增长了55.7%—137.5%,大豆则在山西省“神农科技杯”大豆高产竞赛中以亩产497斤摘取全省净作大豆高产桂冠。“农用酵素不仅是肥料,还是‘土壤医生’。”科技小院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小芬介绍,酵素中的有益菌群能激活土壤微生物活性,修复板结土地,为农民创造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有技术的保障,企业、合作社和农民拧成一股绳,企业负责找市场,合作社组织生产,农户专心生产,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灵丘全域有机农业建设的主要规划者和实践者胡跃高在总结灵丘有机农业发展时如是说。

  灵丘有机农业建设既关注有机生产,也关注生态环境和村民共同富裕。既要把地种好,又要让村子变美,更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继“车河模式”之后,县域内众多的村庄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从不同板块起步建设,然后向系统方向展开,建立起了全域有机农业多样化合作网。北泉村文化建设起步,有机社区建设引领发展,形成了北泉模式;清泥涧村社会企业带动有机合作社,发展有机生产,形成了清泥涧模式;三合地村有机农业企业带动,周边群众响应发展,形成了三合地模式;沿河村有机社区改造起步,乡村旅游跟进发展,形成了沿河模式等。赏美妙的乡村风景,吃放心的有机美食,体验有趣的有机生活,全域有机之路催生了车河、花塔、龙渠沟、沿河、北泉等一大批乡村成为省内外游客的打卡地。下关有机富锶水稻、月亮湾千亩有机苹果、青背山羊、虹鳟鱼、有机鸡蛋等一大批灵丘有机产品也声名远扬。

  一支队伍推动

  一个论坛助力

  田脊梁合作社拥有1500多亩有机旱田,其注册的田脊梁小米等杂粮成了当地招待客人的首选。

  “在有机杂粮种植推广的过程中,经济效益始终是最受关注的核心问题。大家认为,有机种植产量低、成本高。所以不少村民都持观望的心态。在中国农大老师们的指导下,算账一对比,村民们有机种植的积极性便上来了!”合作社负责人段卫国说。

  “以前坡梁地种谷子,为了追求高产,大量使用化肥,结果土壤结构破坏了,形成了只要化肥赶不上,谷子产量就下降。按照农业大学师生指导,采用有机种植的方式,土壤的肥力一年比一年好。”清泥涧村的老农人对中国农大师生助力发展有机种植交口称赞。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10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与灵丘建立合作关系,先后在灵丘建立了山西灵丘教授工作站和生物资源农用转化科研延伸基地、灵丘智库基地、科技小院等多个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实习基地,帮助该县培养了1000多名乡土有机种养技术人才。

  “我们合作社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的鼎力相助。举个例子,我们采用中国农大自主研发的农用酵素驱动秸秆粪污循环技术后,有机生产不仅成本大幅降低(肥料成本降低50%,菌剂成本降低90%),而且主要作物产量达到较高水平。”段卫国乐呵呵地说。

  在做好实践工作的同时,该县连续11年举办中国·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吸引了来自德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1800名有机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灵丘。每一届都结合当年建设实践需要,确定主题,专题讨论。

  “论坛跟踪学术舆论前沿,邀请行业专家及时总结实践建设经验教训,研讨发展方向,导入优秀建设人才与技术等。论坛不仅是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更是灵丘引才聚才的重要窗口,灵丘为有机农业发展注入了科技与人才的双重动力。”胡跃高教授说。

  截至2024年,灵丘县有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已经初具规模,国家级合作社2家,有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2家、市级9家。

  本报记者芦燕娟 本报通讯员马明清摄

【纠错】 【责任编辑: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