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观察】让技能人才成为企业创新的中坚力量
以制度保障为基础 以师承传统为血脉 以工匠精神为灵魂
公司开展山柴大讲堂。
孙涛技能大师工作室。
技能竞赛现场。
零件图纸分析、程序编写、精准切割、尺寸测量、误差修正……数控车工竞赛现场,金属加工的火花与紧张有序的氛围交织;产品结构设计、装配建模与机械设计挑战、逆向工程……CAD机械设计比拼中,有限时间激发出最优创意方案……
这是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山柴公司”)第十届技能竞赛现场,也是公司历史上竞赛项目最广、实操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赛事。13个工种15个竞赛项目,吸引了23家基层单位476名选手同台竞技,掀起学技术、练本领、比技能的热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山柴公司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方面,紧扣强管理、建机制、拓载体关键环节,积极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模式,着力构建“公司党委统一领导、人事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联动配合、基层支部具体实施”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让技能人才成为企业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为技能人才构建发展通道,激励员工立足岗位精进技艺
推动多产品混线生产效能提升400%,攻克曲轴加工产能瓶颈,将某型曲轴合格率提高至95%……这些亮眼数据的创造者,是青年技术骨干李小林。身为机加三厂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技师的他,更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动力研究院的“关键技能带头人”。
依托公司技能人才培养体系,“80后”李小林扎根岗位十余年,潜心钻研多系列柴油机的曲轴、连杆、凸轮轴等关键零部件的工序加工与科研试制,通过揭榜挂帅攻克技术难关,并在工艺编制与工装设计领域发挥核心作用。
“公司技能人才培养的初衷,正是为青年人才搭建挑大梁、唱主角的广阔舞台。”人力资源部部长任明表示。山柴公司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党委和行政年度重点任务,通过健全培养、评价、激励机制持续完善管理体系,为技能人才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与制度保障。
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端木学龙凭借突出贡献,数年前便享受总经理助理级待遇,并获评副高级工程师职称。
任明介绍,山柴公司根据贡献与业绩,为技能人员评定1—3级技能带头人,分别给予每月3000元、1500元和800元津贴,在此基础上还可享受中层领导待遇及晋升通道。
为拓宽技能人才成长路径,山柴公司出台技能带头人管理办法,构建“四层级”职业发展通道,激励员工立足岗位精进技艺。目前,公司拥有中国兵器首席技师1人、中国兵器技能带头人4人、动力院技能带头人8人。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还尤为注重职工基础素质的提升。以公司级技能大赛为基石,积极组织引导职工参与各级技能大赛,使竞赛平台实现层级扩容,全面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同时,积极探索“劳务派遣转正”模式,将技术精湛、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劳务派遣人员吸纳至公司技能工人队伍。三年来,已有64人成功转正。
发挥“师带徒”模式作用,为“徒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
同样在机加三厂,2020年毕业的王希,已成长为曲轴班组的大学生班组长。入职第一年,他便深度参与了多个型号产品的曲轴加工及试制工作,并全程投入工艺攻关项目。通过持续改进和反复试验,该项目最终圆满完成,荣获2021年公司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凭借勇于探索、敢试敢干的创新精神,王希先后斩获兵器行业“质量信得过小组”二等奖、动力院“2022年度青年岗位能手”“第七届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回顾自身经历,王希既感恩公司给予的发展空间,也铭记师傅们长期的悉心教导。初入一线班组时,他遇到难题总是虚心求教。老师傅们格外欣赏这位思维灵活、踏实肯学的年轻人,毫无保留地将工作经验和加工技巧传授给他。勤学苦练之下,短短一年,王希的技术实操能力便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梯队式培养技能人才是山柴公司的优良传统。公司充分发挥“师带徒”模式作用,每年组织各级劳模及其徒弟签订“师带徒”协议,为“徒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明确培养内容和目标,使其迈入成长“快车道”,逐步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技能人才梯队。
在定期组织内部培训的同时,山柴公司还联合全国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学院、专业培训机构等教育资源力量,针对性开展专题培训、课堂教学、实地操作等外部培训,拓宽培养渠道、丰富培训内容,有效提升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注重实战化打造技能人才。以“车间大讲堂”活动为抓手,把技能课堂搬到工厂车间、生产一线,探索建立视频教学、现场授课、实物教学相结合的“大学习”模式,组建专业讲师团为技能人才讲授理论、安全、质量知识,推动技能人才在高质量完成各项生产科研任务的实践中提升技术水平。
采用“项目+人才+攻关”模式,“锻”出大国工匠,技艺薪火相传
提及大国工匠,公司上下率先浮现的名字便是孙涛。从普通装配工蜕变为全国劳动模范和“中国兵器杰出工匠”,他在发动机装配岗位坚守近三十载。多年来,孙涛怀揣赤诚匠心,始终扎根装配一线,率领团队开拓创新、攻克技术堡垒,在船用发动机装试领域创下多项“历史之最”。他相继荣膺三晋工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如今更肩负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重任,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
为将技艺薪火相传,孙涛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效能,持续提升团队凝聚力与创新创效意识。多年来,他与团队累计完成技术革新逾150项、管理创新超30项,节创价值达数千万元,为企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山柴公司以各级劳模创新工作室为阵地,聚焦破解生产科研实际难题,锚定培养一线工匠型人才目标,创新采用“项目+人才+攻关”模式,推动工作室效能深度转化。迄今,公司各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的300余名职工,悉数通过技术类高级工程师资格认证及相关工种技师、高级技师技能等级评定。
随着近年来全力构筑契合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人才高地,截至今年6月,公司已建成国家级、省级、公司级劳模工作室5家,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奋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让各类技能人才的创新活力在生产经营各领域充分涌流,让智慧光芒在改革发展浪潮中竞相迸发。
山柴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张中强表示,下一步,公司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关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和要求,持续畅通技能人才职业上升通道,不断提升技能人才队伍技能水平,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新提升为推动公司“1376”中长期发展战略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本报记者郭宁
本栏图片均由山柴公司提供
记者手记
人才有了发展通道 企业就有发展空间
数控车工竞赛现场,参赛选手专注操作,金属火花映射技艺精进;CAD设计比拼环节,创新思维激烈碰撞。在公司级的技能竞赛中,476名技术骨干围绕13个工种展开竞技。这不仅是一场竞赛,更是山柴公司系统化人才培养机制的生动实践,为技能人才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大国工匠”培养铺设了发展路径。
山柴公司的人才培养体系,首要在于为技能人才构建清晰宽广的晋升通道。青年技师李小林推动多产品混线生产效能提升400%,技术骨干端木学龙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些成就源于公司以技能带头人管理办法为基石,建立“四层级”发展机制:从普通技工到中国兵器首席技师,每层级均配套相应激励与待遇保障。包括月度津贴、中层领导待遇及职称晋升路径,这些制度设计精准匹配个人能力与企业需求,确保技能人才价值通过薪酬与荣誉充分体现。特别是“劳务派遣转正”机制,为基层优秀人才开辟上升空间,三年来64人成功转正,彰显了公平与效率的协同提升。
山柴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创新传承“师道匠心”传统。新入职员工王希能在一年内实现技术突破并获多项奖项,得益于老师傅们传统的“传帮带”。公司通过签订“师带徒”协议,将个体经验转化为组织智慧,使年轻人才在定制化培养计划中加速成长。同时,创新开展“车间大讲堂”,将理论教学融入生产一线,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全国劳模孙涛带领团队完成技术革新逾150项、管理创新超30项,节创价值数千万元,并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培育新人——这种“大师引领+实战锤炼”模式,成为技能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山柴公司持续构建的人才高地,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提供核心支撑。从数控车床精密加工到发动机装配精准控制,从工艺设计严谨优化到逆向工程突破创新,技能人才的每一次进步都在巩固我省工业基础。公司各级工作室培养的300余名人才均获得高级认证,以孙涛团队为代表在船用发动机装试等各领域创下多项行业纪录。这不仅体现了企业发展成就,更标志着我省工业水平提升的坚实步伐。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的古训在当代工业领域焕发新活力。山柴公司以制度保障为根基,以师承传统为纽带,以工匠精神为内核,打造了“人人皆可成才”的生态体系。当技能竞赛的实践与车间教学的智慧交相辉映,展现出一条技能人才培养的光明道路——鼓励技能人才参与重点项目“揭榜挂帅”,推动青年人才“挑大梁”“唱主角”,支持大国工匠破解难题一线传道。大国崛起,始于匠魂培育,兴于匠艺精进,成于匠心传承。
郭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