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4年度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出炉
饭碗端得稳 保障兜得牢 人才进得来
8月4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从省人社厅获悉,《2024年度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正式发布,一系列数据彰显了我省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7.03万人
2024年末,全省就业人员168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034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61.47%;乡村就业人员648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38.53%。全省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22.12%;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5.50%;第三产业占比最高,达52.38%,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在新增就业方面,全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7.03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8.5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77万人,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时,选派677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服务,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建设。
2024年,我省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年末全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共142家,全年为劳动者提供登记求职、职业指导、创业服务278.33万人次,登记招聘216.73万人次。全省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756家,从业人员17251人,为223.30万人次劳动者提供就业、择业和流动服务,同比增长30.42%;服务用人单位22.95万家次,同比增长12.31%。各类服务机构的高效运转,为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对接搭建了坚实桥梁。
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基金收入稳健增长
2024年,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2157.05亿元,比上年增加214.57亿元,增长11.05%;基金支出合计1917.53亿元,比上年增加133.06亿元,增长7.46%。基金收入的稳健增长,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2024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719.80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22.0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97万人,参保职工786.86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335.21万人,分别增加9.01万人和10.96万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29.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28万人。全年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049.95亿元,支出1840.94亿元,年末累计结余2236.12亿元,其中基金委托投资运营规模760.96亿元。
失业保险方面,2024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71.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71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4.52万人。全年为8.20万名失业人员发放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发放金额8.96亿元,同比增加1.62亿元,失业保险金月人均水平1782元。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代缴基本医疗保险费(含生育保险费)1.60亿元,同比增加0.41亿元。同时,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为企业减负29.35亿元,向6.36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10.28亿元,惠及职工286.39万人,发放技能提升补贴1.67亿元,惠及职工10.28万人。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39.23亿元,支出23.04亿元,年末累计结余182.47亿元。
工伤保险方面,2024年末全省参加工伤保险人数679.1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62万人,新开工工程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达100%。全年有7.94万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基金收入67.86亿元,支出53.56亿元,年末累计结余51.80亿元。
我省还积极推进社保服务下沉,高标准完成省政府民生实事“就业社保服务社区村村全覆盖”,开设服务点2.31万个,配置自助设备2.17万台,开通高频就业社保服务40项,推动更多人社服务“就近办”,极大方便了群众办事。
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2.99万人次
在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2024年我省选拔推荐59名专家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中专业技术人才45人,高技能人才14人。组织完成“特色经济林产业专家服务团山西行”和“特优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服务团山西大同行”两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层活动,邀请来自农业、林业领域专家94人次,服务基层群众750余人次,有力推动了基层产业发展。
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工作扎实开展,全年评选63个山西省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资助金额400万元,为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全年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年末全省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1个,新入站博士后351名,在站博士后人数突破1000名,为我省科研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稳步实施,全年举办国家级高级研修项目2期、省级高级研修项目40期,累计培训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3300人,提升了专业技术人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成效显著。年末全省共有技工院校76所,在校学生7.61万人,全年招生2.55万人,应届毕业生3.19万人,毕业生就业率99.3%,面向社会开展培训20.82万人次,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7326人。年末全省共有民办培训机构660所,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2.99万人次,其中培训企业职工32.22万人次,培训农民工(包括在岗农民工和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10.08万人次,培训失业人员0.33万人次,培训毕业年度的高校和中职毕业生0.39万人次。年末全省共有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702个,职业资格评价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评人员1.4万人,全年共有32.28万人次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25.29万人次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其中5154人次取得技师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产业发展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落实并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培训、奖励、处分、回避、申诉等政策,稳步推进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实施。同时,积极做好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准备工作,持续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高层次人才绩效工资单列、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等政策,持续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完善基层工作人员工资倾斜政策,加强省属事业单位工资管理,充分调动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为2.57万名劳动者解决工资等待遇3.48亿元
2024年末全省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查并在有效期内的集体合同累计3.09万份,覆盖职工480.68万人,经全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批并在有效期内实行特殊工时制度的企业170户,涉及职工7.39万人。组织开展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工作,省级层面发布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等级从业人员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为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方面,全年全省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办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3.23万件,涉及劳动者3.41万人,办结争议案件3.18万件,结案金额13.42亿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78.2%,仲裁结案率99.5%,仲裁终结率70.3%,高效化解了劳动纠纷,维护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全省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主动检查用人单位0.82万户次,涉及劳动者39.59万人次。通过立案和协调共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8552件,为2.57万名劳动者解决工资等待遇3.48亿元,督促用人单位与1.41万名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督促28户用人单位办理社保登记,依法查处人力资源市场违法行为,营造了良好的劳动用工环境。
110类391项人社服务在线办理
我省持续开展数字人社建设行动。推进就业“一库一平台”建设应用,拓展“就业在线”平台智能化服务。深化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业务“大管控”应用,保障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等社保领域重大改革任务实施。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件事”应用工作,推进社保卡“一卡通”在人社、就医购药、文化体验、交通出行领域用卡服务。依托电子社保卡APP、电子社保卡小程序建成山西省社保卡居民服务“一件事”专区,提供“一件事”线上服务。
2024年末全省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3557.56万人;领用电子社会保障卡人数达2509.07万人,覆盖72.4%人口。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实现110类391项人社服务在线办理。完成业务系统与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对接、联动运行,“三晋通”小程序接入人社服务功能81项。(记者 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