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城保护进行时】从“铁脚板”到“智慧眼”的守护创新
固定无人机线上操作系统。
山西文物安全巡检指挥中心。 本报通讯员摄
8月,正值旅游旺季,我省长城沿线持续迎来客流高峰,文物安全防护进入关键阶段。作为长城资源大省,我省境内绵延千里的城墙、烽燧正迎来全方位守护升级——近年来,全省通过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推动长城保护从传统人工徒步巡查向“智能+人力”立体防护模式转变,为千年长城筑起全方位安全屏障。
在山西文物安全巡检指挥中心,长城沿线168个高点监控与89处环境传感器实时传回数据,AI智能识别系统24小时捕捉墙体坍塌、人为破坏等风险。这套“数字防线”通过高清摄像头实现360度无死角监控,烟雾报警器、振动传感器对重点烽燧实施微环境监测,形成“监测—预警—处置”快速响应链。据统计,2024年以来,平台处置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60%。
科技守护之外,14支专业巡检队中的长城专项分队持续以“铁脚板”丈量险峻城垣。队员配备无人机、高清相机和测距仪,每季度对全省长城实施“拉网式”巡查,重点段落每月必到。2024年8月,在山阴县河阳堡长城段巡检中,队员徒步3小时抵达车辆无法通行的陡峭山脊,无人机低空巡航发现北堡墙豁口处施工痕迹后,立即通过GPS定位锁定隐患点,4K影像同步上传指挥中心,2小时内启动应急响应完成回填作业,后续通过无人机“回头看”与地面复查确保隐患消除。
目前,“无人机巡航+地面核查”协同模式已实现长城保护精准化。针对悬崖、深谷等人力难及段落,9个固定无人机机场与流动编队常态化开展30米低空侦察,热成像技术可识别隐蔽墙体裂缝与热源异常,建立的数字档案为修缮提供精准数据。同时,“省—市—县—文保员”四级联动机制确保隐患闭环处置,2023年至2024年,全省长城隐患数量从每轮196处降至41处,整改率从28%提升至76%。
从烽火台的人工巡查日志到指挥中心的实时数据屏,从布鞋踏过的崎岖山路到无人机掠过的雄浑城垣,山西长城保护正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防控”的转变,让千年长城在新时代守护中续写文明传奇。
《山西省长城保护办法》摘要
•省人民政府应当在长城沿线的村镇、交通路口和其他需要提示公众的地段设立长城保护标志。
•长城保护标志应当载明长城的名称、保护级别、公布机关、公布日期、立标机关、立标日期、修筑年代、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长城保护机构等。
•长城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长城记录档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长城记录档案应当每年续补一次,对长城的巡查、维护、养护和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情况进行记录。
•长城保护机构可以由长城所在地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提出,报省人民政府确定。
•长城保护机构应当对其所负责保护的长城进行日常巡查、检查、监测、维护、抢险等保护工作。
•地处偏远、没有利用单位的,长城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文物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长城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和长城遗存基本情况,招募长城保护员,对长城进行巡查、看护。
•长城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应当与长城保护员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权利、义务、职责和待遇等,并对长城保护员进行培训,提供必要的巡查、看护工具。
•长城保护员应当按照协议履行长城保护职责。
本报记者王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