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扎根热土书写未来 青年博士与太原共成长
8月26日,“智汇山西”太原专家人才夏令营暨2025“青年博士太原行”座谈会现场掌声阵阵,气氛热烈。6位来自不同高校、与太原有着深厚渊源的青年博士先后发言,他们中有土生土长的太原人,怀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学成归来;也有被太原发展机遇与人才政策吸引而来的新太原人。
这些青年才俊虽然专业领域各异,却怀揣着同样的情怀——扎根太原,用青春与智慧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他们的发言情真意切,既有对太原转型发展的深刻思考,也有对个人成长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热切期盼。现场不时爆发的掌声,既是对发言者的赞许,更是对太原美好未来的共同期许。
座谈会上,青年博士们用行动诠释着“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城市胸怀,也用真挚的话语表达了与太原携手并肩、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的坚定决心。选择太原,于他们而言,不仅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更是选择一种值得托付的未来。
这是一片能扎根的热土
“太原的转型,既有路径依赖的惯性,更有路径突破的勇气。”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生丁国宣的发言,引发全场共鸣。作为一名经济地理学研究者,他坦言,太原从资源型城市向创新驱动迈进的历程,正是他学术研究中最鲜活的样本。
让他决心留下的,是太原为青年人才搭建的“博士小院”平台。“在这里,学术不再停留在纸面,而是直接走向车间、走向田野、走向应用。”丁国宣说,与企业交流时发现,许多现实需求恰恰对应着自己研究的“知识流动”“产业演化”等课题,“这种学以致用的获得感,是书本给不了的。”
同样被太原实践平台吸引的,还有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邬亦周。今年暑假,邬亦周通过“实习太原”项目进入太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实习,第一次近距离触摸城市治理的脉搏。“原来‘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是空泛的名词,而是由一次次执法、一份份案卷、一场场研讨构筑起来的。”邬亦周说,“这座城市让我看到,理论可以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政策有力度,更有温度
“53万元人才补贴”“20万元购房补助”“5万元科研启动经费”……这些数字多次被提及,成为座谈会上青年博士们热议的焦点。
去年11月入职山西大学的武千翔,是政策的亲历者。“补助如期兑现,科研项目有支持,入职即认定讲师职称……这些承诺一一落地,让我感受到家乡引才的诚意。”武千翔从同济大学博士毕业后毅然返并,如今更以“过来人”的身份向同龄人发出邀请:“这里能安居,更能乐业。”
政策的温度,还体现在细节处。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汤宇婷提到,太原与协和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让山西百姓“家门口看名医”成为现实,也让汤宇婷看到了职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健康山西建设需要更多青年力量,这里的‘不足’,正是我们大有可为的战场。”
乡情是根,更是责任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时笑笑用一句诗道出许多山西学子的心声。作为太原市学子归巢工作站驻中国农业大学工作站站长,时笑笑4年来协助400余名山西籍学子与家乡建立联系,却也不避讳地提出困惑:“农大优势专业在太原的选择机会较少,许多学子‘想回难回’。”
但她坚信,随着阳曲、清徐等地“博士小院”的设立,农业学科与乡村实践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新机遇。“把论文写在三晋大地上,将汗水洒在龙城热土中——这是我们农大学子的夙愿。”
太原理工大学博士生郭彦豫则用“蝶变”形容今日太原。“从煤矿的5G下井到华为工厂的机械臂操作,从汾河治理到地铁贯通,这座城市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郭彦豫说,“选择太原,不仅是选择一种生活,更是选择成为变革的参与者。”
与太原共成长
座谈会结束时,阳光正好洒进会场。6位博士的发言虽已结束,但一场关于青春与城市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他们中,有人研究区域经济,有人深耕能源转型,有人关注公共治理,有人致力医疗健康——专业不同,却同样坚信:太原的转型需要青年,青年的成长也需要太原。
正如武千翔所说:“这里或许没有一线城市的喧嚣,但有更踏实的生活、更广阔的舞台、更厚重的文化底蕴。”而邬亦周的话语更道出众人心声:“我们要成为这座城市最好的代言人——用学识见证发展,用成长诠释活力,用选择展现魅力。”
今日太原,正以一座城的诚意,向青年英才敞开怀抱;而这些青年,正以青春为笔,以智慧为墨,在锦绣太原的画卷上,写下属于自己的时代注脚。(记者 李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