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个暑假“体育外卖”有点火
在绿荫掩映的小区空场,或是客厅腾挪的方寸之地,这个暑期,一种全新的“外卖”强势走红——奔突的汗水、跃动的身影、耐心的指导,只需轻点屏幕,专业教练便携着器械与热忱,如约而至,将体育技能“配送”上门。这种名为“体育外卖”的新兴业态,正悄然重塑着都市人群的健身生态。“体育外卖”是什么?因何在多地掀起热潮?8月中旬,记者对此展开采访。
一键下单
体育私教服务“入户”
8月的太原,下午四点的阳光依旧灼热。小店区一处开阔的小区篮球场上,一名十二三岁的男孩正在一位年轻教练的指导下练习三步上篮,汗水浸透了他们的T恤,篮球撞击地面的节奏铿锵有力。不远处的树荫下,一位母亲轻触手机屏幕,在某App上确认了本次课程的完成。
“孩子放假在家,总盯着手机平板,我既焦虑又无奈。”16日,孩子母亲李敏莉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双职工父母的心声。她告诉记者,自己就职于省城某金融机构,平日工作繁忙,假期无暇陪伴孩子。偶然瞥见小区业主群里一条分享链接——“XX体育培训俱乐部,专业教练送‘体’上门”,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下单了少儿篮球启蒙课。当日,教练便带着运动装备准时出现,随即在楼下篮球场展开教学。更让她惊喜的是,教练并非生硬教学,而是化身“孩子王”,用趣味游戏点燃孩子的兴趣。她表示,看着那个平日连下楼都要磨蹭的小身影,此刻正兴奋地拍球、奔跑、跳跃,笨拙却无比认真地尝试着三步上篮,不禁庆幸当初的选择。“孩子玩得满头大汗,回家饭都能多吃一碗!这钱花得值!”李女士言语间满是欣慰。
便捷之外,“体育外卖”的灵活性也精准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碎片化的时间特点,职场新人张哲就是受益者之一。17日,他在某外卖App上预约了晚间私人健身上门指导,以应对加班时间不固定、难以规律训练的痛点。“晚上九点下班,教练带着防滑折叠垫和简易器械按时赴约。训练完冲个澡,瞬间感觉卸下了一天的压力,享受运动后特有的通透感,我又满血复活了!”张哲坦言,“规律健身”曾是奢侈又沉重的计划,这种“即时配送”式的健身体验,让坚持运动不再艰难。“健身不再是日程表上需要‘咬牙坚持’的任务,而是疲惫生活里一份唾手可得的‘能量补给’。”
无需奔波于拥堵路途接送孩子,不再为抢不到热门场馆而沮丧,点点手机,专业教练亲临授课。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薛平表示,“体育外卖”的服务内容正呈现丰富多元的态势。从青少年体育备考,到职场人健身私教,再到飞盘、匹克球等新兴运动,大量细分需求在平台上获得响应,构成其核心需求板块。体育技能服务正突破传统场所限制,将健康生活的脉动,无缝嵌入寻常生活场景。
赛道开启
体育人竞逐别样“金牌”
当需求在云端激增,从业者们也迎来了职业发展的全新机遇。无论是受困于传统体育教培机构的教练们,还是在就业市场中徘徊的体育生,在“体育外卖”的风口下,一条更具自主性与前瞻性的新赛道正徐徐铺展。
大同小伙陈明宇大学就读于体育院校,毕业后辗转于多家健身房担任教练。他直言,传统体育教师编制竞争激烈,商业俱乐部岗位有限且流动性较大。年初,经朋友介绍接触到“上门教练”,利用社交平台个人账号发布帖文,他的职业轨迹由此改变。“以前在健身房,课时费要被抽成,还得不停地推销课程,‘体育外卖’让体育生拥有了缓冲期和试错空间。现在通过自己接单,不仅收入明显增加,时间安排也更为自由。”陈明宇介绍,自己每日都会在小红书上发布授课内容和时间,客户则通过私信约定具体事项。随后,他还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的排课表:“这个暑假,我几乎每天穿梭于不同的小区和公园,主教少儿体适能和身材管理。”凭借专业的知识背景和细致的动作指导,陈明宇在家长圈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最令他骄傲的是,几位由他启蒙的小学员,身体素质显著提高,甚至还在短跑等项目中崭露头角。“看到孩子们活力迸发、更加自信,价值感远超一份固定工资。”他的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体育外卖’本质是体育服务业‘共享经济’的升级,它盘活了闲置的专业人力资源,创造出更灵活的市场连接。退役运动员、体院毕业生、健身教练、小众项目爱好者等,都可以利用社交平台或App进行客户匹配。”薛平点明其核心价值。她认为,优质服务带来的复购和口碑推荐能直接转化为收入增长,一条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竞争力、个人口碑为持续驱动力的就业新赛道已然成型,也是体育产业向个性化、精细化、服务化深度转型的生动缩影。“对于运动员而言,这枚在市场中拼搏赢得的‘金牌’同样弥足珍贵,其分量丝毫不逊于竞技场上的荣耀。”
行稳致远
协同发力密织安全网
当体育服务以“外卖”的轻盈姿态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些潜藏的隐忧也不容忽视:教练资质真伪难辨、教学过程安全缺位、意外伤害责任模糊……这些问题如影随形,似“暗礁”般威胁着用户体验与行业信誉。
是“资深教练”还是“速成玩家”?资质注水正侵蚀着行业根基。“平台对教练资质的审核存在盲区,”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原教授成民铎一针见血地指出,“体育教学绝非‘会打就能教’。它是一门融合了运动生理学、训练学、儿童发育学、心理学及安全防护知识的严谨学科。一个错误的动作示范或强度安排,轻则无效,重则致伤!”他建议,平台对教练资质的审核不能流于形式,亟需建立涵盖专业背景、急救认证、无犯罪记录的严格准入体系,对证书的真伪及含金量要进行核验,并实现信息全透明公示,这是堵住“李鬼”教练的关键闸门。
同时,场地安全也是当前亟待重视的薄弱一环。成民铎认为,不同于标准化场馆的完善保护,“体育外卖”的授课场景存在不确定性:小区硬质地、车来车往的路边公园、居家狭窄空间……这些开放场地风险系数增加,发生纠纷时常落入责任真空地带。他强调,要提升教练的“场景适配”与“风险预判”能力。“强制性的‘课前安全评估’必须成为服务铁律!如检查地面平整度、硬度、障碍物、天气、学员状态等;平台须承担‘守门人’职责,在日常监管和投诉维权方面承担主体责任,并在服务协议中清晰划分平台、教练、用户的三方权责边界。”
除此之外,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张曼芳呼吁,广大家长作为“体育外卖”的主力军,固然要练就火眼金睛,甄别平台资质与教练水准,但更应清醒,“体育外卖”终究是“锦上添花”,突击训练或许能解燃眉之急,但终身之好的养成,核心主场在家庭,关键教练是父母。唯有当运动从“外包任务”转变为全家共享的亲密互动,当父母的身体力行成为孩子眼中最生动的教材,兴趣的根须方能深扎,“热爱”这门功课,才算真正入门。(记者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