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在新闻现场】通车了!太原迎泽大街西段新展展
焕然一新。钟清摄
华灯初上。本报记者卢文艳摄
此次改造对道路断面进行了优化,通行效率大大提升。钟清摄
新建的街头游园“爱情园”内,充满创意的景观小品极具艺术气息。本报记者卢文艳摄
经过1500余名建设者昼夜不息、143天的持续奋战,太原市迎泽大街(西段)于9月10日0时正式通车。
完成改造后,这条街不仅是保障出行通畅的交通线,而且是展现城市品味的风景线。9月10日,本报记者行走其间,与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共同领略城市“中轴线”的新风貌。
5:00——
第一缕晨光尚未穿透薄雾,迎泽大街(西段)已响起扫帚与花岗岩地砖的摩擦声。环卫工人们身着橙色工装,挥动扫帚划过地面。“我们一大早就上岗了。”环卫工人李云霞说。
城市家具延续东段的风格,“迎泽大街”专属logo独具匠心,沿街增添了不少长条石座椅、金色果皮箱、公交站亭,如意祥云元素随处可见。人行道铺装大尺寸花岗岩地砖,耐久性大幅提升,可减少后期维护成本。
7:30——
太原理工大学地铁站口已恢复昔日的人流穿行,工作人员一遍遍提醒乘客安全有序进站乘车。站外,是停放有序的共享单车;站内,几乎每节车厢门前都有候车的乘客,地铁缓缓进站,乘客们鱼贯而行。
本次维修改造将原来的人非共板断面改造为人非分离断面,大幅改善了高峰时易引发通行混乱的问题,通行效率提升30%以上。地铁出入口周边开辟出自行车专用停车区,在自行车道增加违停监控拍照等管理措施,让地下与地面交通实现“零换乘”,极大方便了市民出行。
12:00——
阳光肆意倾泻,穿过街边一排排挺拔的国槐,洒落在茵茵碧草上。618支路公交车司机握着方向盘的手沁满了汗。他等乘客上下车完毕,又继续在迎泽大街上穿梭。
改造前,迎泽大街西段沥青路面存在不同程度沉降、塌陷、纵横缝等病害破损。如今路面结构升级为SMA-16沥青马蹄脂路面材料,加强了雨雪天气下路面的防滑性能,减少公交车启停带来的车辙病害,道路平顺了,噪音也小了。
18:00——
大禾宴汇店门口早早支起了摊子,穿白色制服的后厨师傅正把鲜香的蒸菜往餐盒里装——通车后生意更好了。“一份过油肉、两个黄馍馍。”市民王垚拎着打包好的饭菜朝家里走去,“听说这一路上多了很多小公园,我正好溜达着去看看。”
六大路口化身景观剧场,七大游园、口袋公园不经意出现在街角。依托虎峪河北沿岸游园建起的“爱情园”,设有爱情广场,双喜临门、永结同心、古装汉服等主题的景观小品,不少年轻情侣捧着咖啡在街角拍照留念。
22:00——
夜色中,千余盏中华灯如玉如月、柔和似缎,与东侧路段串联成一条耀眼的光带,连接起汾河两岸都市的繁华。迎泽大街(西段)全线配置242基十一火棉桃中华灯,每套路灯搭载单灯控制器,通过物联网通信方式,根据着灯时段及人流、车流密度,线形调整亮度,凸显绿色、低碳、智慧的照明理念。
自媒体博主“小超航拍”在西段亮灯后,专门用无人机进行了一次航拍。航拍的视频里,华灯闪耀,宽敞的路面被照亮。在车流灯光的衬托下,迎泽大街宛如一条流动的巨龙。他说,去年迎泽大街(火车站—迎泽大桥)维修改造后,自己就迫不及待用镜头记录过,如今灯带向西延伸,画面更加震撼。
本报记者卢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