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擦亮“世界文化遗产”金字招牌——五台山景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古建星罗、群山叠翠、清河环绕……坐落在忻州市的五台山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近年来,五台山景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规划引领、服务提质,以科学保护为根基、合理开发为抓手,推动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为我省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助力添彩。在刚刚结束的国庆中秋假期,景区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山水灵秀吸引海内外各方游客,入山总人数达到了23.98万人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旅答卷。
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守护文化瑰宝
国庆当天,五台山凉风习习。从游客服务中心驱车一路向景区核心景点出发,沿途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在一座座古刹中,熙熙攘攘的游客仔细欣赏着庙宇殿堂,不时发出惊叹。这里寺庙鳞次栉比、历史悠久,最早的可追溯到东汉年间,雕塑、石刻、壁画、书法在寺庙中比比皆是,石雕、石碑、宝塔等古建筑遍布。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保护好五台山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景区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省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全面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持续加强五台山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山西省五台山文化景观保护条例》《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条例》《忻州市佛光寺文化景观保护条例》等陆续颁布实施。其中,《忻州市佛光寺文化景观保护条例》是我省首部针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景观保护的立法,为遗产资源的保护奠定了重要法治基础,彰显了我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之决心。
按照省市部署及有关法规要求,五台山景区党工委、管委会坚持把文物古建保护修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任务来抓,使其在科学守护和匠心传承中抵御岁月侵蚀。“我们通过争取上级拨款、景区自筹和社会捐助,实施了殊像寺、南山寺善德堂、碧山寺、显通寺、塔院寺大白塔等重点文物的保护修缮工程,争取政府一般债券,推进了海会庵等文物保护修缮项目。”五台山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景区还运用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现代科技手段,实施塔院寺、显通寺彩塑壁画和罗睺寺、南山寺等数字化保护项目,建立包含古建筑结构、材质、纹理及多种分析结果的信息化数字库,使文物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在推进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的同时,五台山景区聚力环境整治和自然景观保护。今年以来,加快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现场核查38个忻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下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内变化图斑,涉及面积999.15亩……据统计,景区今年1—8月空气质量数据PM2.5平均浓度为1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3%;优良天数为220天,同比增加3天;地表水水质全部达Ⅲ类水体标准,地表水优良率100%。
整治环境提升服务——游客舒心畅游
假日期间,来到五台山景区的游客发现,文殊圣域广场一带绿意盎然,建筑疏落有致,与周边浑然一体。之前,这里却是另一番场景。“两边都是小商铺,行车困难,环境脏乱。”五台山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对景区微改造、精提升,让景观恢复原有风貌和古朴韵味,彰显五台山景区的复合型价值内核,是切实提高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的体现,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作为落实申遗承诺的重要举措,2020年开始,景区管委会按照《五台山世界遗产提名地保护与管理规划》和《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分两批对台怀镇9村2024人进行了搬迁,对核心区内农村房屋进行征收改造,疏解核心景区非核心功能,原址建起与五台山建筑风貌相协调的民居民宿,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特色景观活动场所。当商业化的喧嚣渐渐淡去,山水文化胜地的清幽重新回归,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实现和谐共生,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保护中愈发凸显。
“成长的烦恼”同发展相伴相生。随着成功申遗,游客流量大、车辆管控压力大、全域管理复杂度高等挑战,成为景区面临的新课题。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的第3天,景区迎来客流高峰,截至当日12时,进山人数达1.5万人次。
面对客流压力,五台山景区在严格实行预约措施的同时,多举措加大运力、提升通行效率。游客服务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刘洋介绍,今年景区对门票和车辆预约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进行了升级焕新,新增人脸识别功能,让游客进山更快一步。
“目前景区安排了188辆大巴、46辆中巴,规划了6条运营主线和4条运营支线,覆盖了景区所有交通路线。”换乘区经理史俊虎说。
景区游览体验能否打动游客,关键在于服务细节的打磨。
五台山景区综合行政执法队是我省最早一批进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先行者”,如今负责整治游商游贩、违规导游、非法营运车辆等数十项执法任务,同时还是解决游客意外摔伤、人员走失、物品遗失等问题的“服务队”。五台山景区交通管理大队在强化人力部署的同时,依托智能监控系统实时调度、精准疏导,构建起全天候交通保障网络。
此外,还有志愿者服务队、五台山中志协应急救援队……各司其职又默契配合的服务,共同编织起一张守护游客安全与舒心游览的细密网络。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培育多元业态
面对激烈的文旅市场竞争,五台山景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丰富多元业态,让厚重文化与鲜活旅游碰撞出别样火花。
当核心景区的晚钟敲响,五台山逐渐归于寂静,风铃宫剧场内却光影璀璨,座无虚席。大型情境体验剧《又见五台山》在此精彩上演,通过旋转舞台与360度全景空间设计,深度展现五台山的文化底蕴。“太震撼了,真是不虚此行。”游客胡宇兴奋地分享感受。
如今,旅游早已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打卡”,而是藏在生活里的诗意向往,是人们追寻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五台山景区文旅集团景华旅游会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分析说:“来五台山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更倾向于高品质、个性化旅游,这对我们优化服务、丰富体验提出了新的要求。”
曹四姐沟村聚力打造精品民宿集群,已小有名气。去年11月开业的南曼南曼民宿几乎常年满房。这里设计了多个文化体验空间,游客可学习拓印、观赏唐卡、感受音钵,在山野灵气中,深度享受五台山文化的独特魅力。“伴着鸟鸣入睡,看着青山苏醒。民宿正在从单纯住宿向满足情绪价值转型。接得住游客的情绪,就接得住长期发展的机遇。”经理陈丽永的这番话道出了品质游时代旅游消费升级的实质。
国庆中秋假期,在五台山官方文创店里,每天挑选伴手礼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以“五方文殊”为独特IP的系列产品,凭借五台山五个台顶的文化差异,打造出专属品牌标识。金莲花礼盒以五台山特有的金莲花为主体元素,代表天长地久的祝福,成了消费者的“心头好”。
山西五台山文化创意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郝国伟介绍:“我们特别注重挖掘五台山的文化价值,将其‘装’进文创产品中。把文化揉碎了与创意重组,就能不断玩出新花样。”五台山官方文创品牌成功“圈粉”20—40岁为主的年轻消费群体。消费者不仅热衷于在社交平台分享,更因产品的独特性形成高复购率,其官方账号目前已积累了众多线上粉丝。
让古建文物在悉心守护中延续年轮、焕发新生。五台山,向世界敞开怀抱,讲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动人故事。(记者高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