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泉第三届刘慈欣故乡科幻文化活动周侧记-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5 10/15 08:39:23
来源:山西日报

山西·阳泉第三届刘慈欣故乡科幻文化活动周侧记

字体:

  原标题:赴一场不落幕的科幻之约

  ——山西·阳泉第三届刘慈欣故乡科幻文化活动周侧记

  10月13日,山西·阳泉第三届刘慈欣故乡科幻文化活动周在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拉开帷幕,这座曾诞生了科幻巨著《三体》的城市,再次向所有“仰望星空”的科幻迷们敞开怀抱。

  13日上午,在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城市会客厅内,伴随着主办方及嘉宾同时启动开幕式开关,整面墙壁的大屏幕闪耀出充满科技感的火花。科幻文化活动周主题从首届的“相约阳泉,让科幻照亮未来”到第二届的“相约科幻,构建现实与未来的桥梁”,再到本届的“拥抱AI,激活科幻发展新动力”,随着主题不断深化,这场科幻盛会已成为全国科幻圈内颇具分量的文化活动。

  开幕仪式后,作为科幻文化活动周的系列活动之一,AI科幻作品主题展暨2025年中国流动科技馆阳泉巡展吸引了众多观众,人们在观展、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科技与艺术碰撞出的奇妙体验。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观众走进1号展馆,观看AI科幻作品主题展。展览以刘慈欣《乡村教师》中碳基与硅基生命的宇宙对战为创作灵感,打造了“深空书舟”“二维画驿”等沉浸式展区,为观众营造出仿佛置身宇宙的观展氛围。在“深空书舟”展区展出了本届科幻文学笔会的优秀征文作品,观众在阅读中探索科技的奇妙。“二维画驿”展区则着重聚焦视觉类作品,汇聚了从全国606件AI美术作品中精选而出的100件作品,展现AI如何助力人类将抽象概念转化为令人震撼的视觉奇观,挑战想象力的边界。

  2号展馆以刘慈欣提出的“科幻的灵魂是科学”为策展理念,设置“非遗科韵”“险境求生”“魔术中的科学”三大板块,集中展出50余件互动展品。各个展区以动态交互取代静态陈列,观众不再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能够通过触摸、操作等多种形式深度参与其中。每一个展台都成为连接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纽带,让复杂的科技原理变得可感可触。

  在13日下午的主题对话会上,气氛更是格外热烈。在省作协主席李骏虎的主持下,科幻作家刘慈欣、张冉,《科幻世界》主编拉兹,宇树科技研发主管肖宇晨等人在台上落座时,台下便响起阵阵掌声,迎来属于科幻迷们的激动时刻。

  “AI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的工具。”刘慈欣的声音平静而笃定。这位始终凝视未来的作家,对技术变革有着独特的冷静。他认为,AI确实可以作为优秀的辅助工具,帮助人类在各个领域快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AI也可能对创作行业带来严峻挑战。来自宇树科技的肖宇晨,则从技术研发一线带来了不同的观察:“AI数据的源头是人类的创造能力,而在AI的帮助下,人类的创造能力也会获得更大的突破,这是一个彼此赋能、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刚刚斩获“科幻双奖”的张冉将故乡的文化印记比作“骨骼年轮里的微量元素”,会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创作,即便远离故土,也会成为作品隐形的精神底色。这个精妙的比喻,让在场许多山西籍创作者频频点头。当话题转到《三体》即将由张艺谋导演搬上银幕时,拉兹直言不讳地指出了科幻IP改编的共性难题:“原著读者对故事已有固定认知与想象,影视作为不同艺术形式,必然存在改编与调整,容易引发读者心理落差。”

  这场对话的难得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AI能否写科幻”的浅层讨论,而是深入到了“AI时代下科幻创作的趋势与方向”这一核心命题。AI在这里不再是冰冷的工具或吸引眼球的噱头,而是激发创作欲望的催化剂。

  14日上午的山西科幻文学高质量发展研讨活动中,与会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谈到山西这片土地对中国科幻的独特馈赠——那种融在血脉里的“重工业感”和“文化厚重感”。李骏虎认为,山西科幻作家群的创作扎根黄土高原,融合历史厚重感和科技想象力,拥有“未来想象源于坚实大地”的独特气质。科幻作家飞氘认为,山西赋予作家独特的忧患意识和追求生命尊严的特质,《三体》《流浪地球》《止水》等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精神脉络。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郑伟认为,山西是中国神话的重要发源地,具备“新神话”创作的先天优势,科幻作家应该积极主动地从这块土壤中汲取养分。科幻作家李晓虎则建议,山西科幻可以向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聚焦转型期现实和题材、打造发表出版平台、培育产业链等方向发展。

  此外,围绕“AI时代下科幻小说创作的趋势及方向”等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幻文学笔会征文优秀作者、AI科幻美术入展作者、刘慈欣科幻作品知识竞答优胜者以及科幻迷们又进行了深入畅谈。会后,他们还将参观盂县藏山、百团大战纪念馆及娘子关。

  在13日至17日期间,阳泉市内多个社区免费展出6部经典科幻电影。一位从西安专程赶来的科幻爱好者感慨地说:“第一次来到阳泉,感受到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更感觉到这里像一个科幻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这是一场不落幕的聚会,因为对未知的好奇、对探索的渴望,将始终把人们联结在一起。本届科幻文化活动周正是这份联结的温暖见证,也是推动科幻文化从“小众热爱”走向“大众共鸣”的重要力量。

  本报记者康少琼 苏晓晨

【纠错】 【责任编辑: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