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信息社与大同市政府联合推出的《中国·大同旅游发展指数月度报告(10月)》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10月,大同旅游发展指数月均值达1548.81点,较2024年同期增长10.36%;10月单月指数月均值为1616.47点,同比增长6.47%,直观反映了文旅产业稳步向好的发展态势。

进入十月,大同文旅市场热度持续升温,尤其是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全市重点监测的8家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15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12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3.12%和11.69%,再创历史新高。
“双节”期间,大同紧扣“文化+旅游”融合主线,推出以“相约大同·潮玩古城”为主题的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涵盖无人机灯光秀、沉浸式演艺、非遗展演、夜游景区等多元内容,成功激活本地消费潜力,吸引大量外地游客。报告显示,当月大同省外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14.18%;省内游客(不含本市)同比增长5.09%。华北地区(京津冀蒙)游客占比超过六成,占省外客源总量的61.35%,同比增长11.56%。
为应对客流高峰,大同市提前部署、精准施策,推出23项“宠客”暖心举措,包括延长景区开放时间、增设临时停车位2万余个、开通景区接驳专线、推出音乐巴士、实施酒店控价等,全面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同时,全市建立高位协调机制和12345热线涉旅投诉快处机制,市场秩序总体平稳有序。
旅游指数的持续增长也反映出大同文旅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2025年1-10月,大同旅游品牌关注热度指数月均值达1436.45点,同比增长25.24%;10月单月指数跃升至1605.72点,同比大幅增长34.74%。这一亮眼表现得益于大同在数字营销、短视频传播、跨界联动等方面的持续发力,特别是通过微短剧、影像赛事、文创IP等创新方式,成功打造“大同,大不同”的城市文旅品牌,吸引大量年轻游客和远端客源。
从客源结构来看,大同文旅市场呈现“周边深耕、远端突破”的良好态势。10月份,河北省、内蒙古和北京继续稳居省外客源前三。与此同时,云南、甘肃等远端省份游客增速均超40%,显示出大同文旅辐射力正在向全国拓展。
在游客停留时长方面,大同通过丰富夜间文旅产品和沉浸式体验项目,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2025年10月,非本地游客中2-3天深度游占比达43.63%,本地游客中同类型占比也达48.92%。过夜游客占总游客量的57.43%,同比增长9.86%,成为拉动文旅消费的核心力量。
此外,游客满意度持续提升。10月份,大同主要景区游客平均满意度达4.61分(满分5分),其中华严寺与云冈石窟并列第一,均为4.83分。游客评论中,“云冈”“石窟”“建筑”“历史”“文化”“震撼”等成为高频关键词,反映出大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随着“文化之城”建设不断推进,文旅融合持续深化,大同正加速从“流量吸引”向“留客消费”转型,朝着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稳步迈进。(胡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