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西农商行资产总额超1.8万亿元,各项贷款9254亿元
让金融“活水”浇灌三晋沃土
家住古县合盛镇的胡文峰经营着一家粮食收购站,业务涵盖玉米收购、晾晒、加工、销售各环节。今秋以来,在金融资金助力下,老胡的粮食收购非常顺利。“县农商银行把授信额度提升到了100万元,3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审批发放,扩大收购规模再也不愁资金了。”眼下,三晋沃野、万千田畴,一派繁忙秋收图景。山西农商行紧扣“保秋收、稳民生、促增收”目标,开辟绿色通道,创新“秋粮贷”等产品,全链条护航秋粮颗粒归仓,全力满足秋收秋种资金需求。
今年以来,山西农商行把支农支小、做小做散作为办好农商行的灵魂工程、生命工程,坚守服务“三农”主责主业,大力弘扬“背包精神”,充分发挥好科技优势,把三农金融、县域金融做好、做深、做透、做到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和资产质量持续提升。截至2025年10月末,山西农商行资产总额18210.07亿元,各项存款14474.97亿元,各项贷款9254亿元,地方金融主力军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弘扬“背包精神”
金融服务直达一线
从1945年组建屯留县罗村信用社,山西农信事业至今走过80年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当时老一辈农信人身背帆布包,包里装着算盘、公章、票据、复写纸,他们上门服务、就地办公,这种风雨无阻的服务精神被群众称为“背包精神”。历经改革发展,从山西农信社到山西农商行,“背包精神”从未褪色。如今,在三晋大地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步履匆匆的农商行人拎着手提包,将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城乡各个角落。
“李哥,您之前说想扩大果园种植规模,我们把贷款手续带来了。”隰县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小王提着装满资料的手提包,走进当地梨果种植户李刚(化名)的果园。此前,小王在下乡走访时得知李刚需要发展资金的情况,第一时间向支行汇报。农商行迅速量身定制了“兴旺贷”金融服务方案。从资料收集到贷款发放仅用2天,15万元贷款就顺利到账。
这样的故事,在全省各地农商行每天都在上演。今年以来,山西农商行将“背包精神”深植服务根系,既“从群众中来”,以党员带队调研精准捕捉乡村产业、小微发展、民生需求;更“到群众中去”,靠“流动服务车”“背包+终端”,打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省农商行党委引导市县机构树立正确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客户经理增加5765人、总数达到12220人,选派5932名金融助理进驻2万余个行政村及社区,深入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深化网格营销与整村授信,千万元以下贷款存量占比达到50%以上,增量占比保持在80%以上。
金融服务不断深入乡村振兴和转型发展重点领域,围绕省级重点专业镇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省农商行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化融资模式。9月末,全系统支持清徐老陈醋等30个省级重点专业镇特色产业贷款2960户、余额61.01亿元。立足县域现代乡村产业布局,创优金融服务模式与地域信贷产品。金融资源持续投向乡村种养业、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农村电商、绿色农业、文旅休闲等现代乡村产业。
发力支农支小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在泽州县北义城镇东莒村的百事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基地,日光温室大棚生机盎然,各类有机蔬菜长势喜人。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农业企业,如今已发展成为集蔬菜、水果、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及农家乐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经营主体。
“多亏了泽州农商行的资金支持,我们顺利完成了二期工程扩建。”公司负责人感慨道。此前企业在推进二期工程建设时,遇到资金不足的难题。泽州农商行迅速响应,为其提供了550万元信贷支持。如今,百事佳公司建成40余栋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和规模化散养禽场。
山西农商行制定支农支小业务发展战略规划,以实施信贷转型为主要抓手,完善管理机制、倾斜信贷资源、优化信贷结构、增加产品供给、增强创新驱动,不断提高信贷资金在支农支小领域的配置效率。截至9月末,支农支小贷款余额6384.1亿元。
为积极对接“三农”、小微客户融资需求,该行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和提升服务质效宣传活动,深化“网格化”管理与“整村授信”服务。各级农商行机构充分发挥多年来扎根农村的“人缘、地缘、情缘”优势,升级“整村授信+网格化走访+移动PAD上门办贷”组合拳,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实施“一户一档”精准画像。依托“富农贷”等36款基础信贷产品和“养老保障贷”等“五篇大文章”领域特色产品,累计惠及3.94万户民营经济主体。
围绕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省农商行积极探索有效融资模式,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涉农重点群体增量扩面。截至9月末,全系统支持省级及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111.04亿元,覆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900余户。
各级农商行机构密切关注创业就业重点群体,聚焦进城及返乡农民、乡村能人、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农业科技人员等“五类重点人群”,推广“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实行“财政贴息+银行让利”双重降本机制。与此同时,全面梳理产业链龙头企业和上下游优质中小微企业形成链企名单,全力支持供应链上下游客户开展订单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有效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抵押弱”的痛点。
创优特色产品
构建全新服务生态
“六年前,我们的草莓园像一株刚破土的嫩芽,风一吹就打颤,资金短缺、大棚稀疏,连浇水都得精打细算;如今,这株‘小苗’已在农商行的雨露滋养下,变得枝繁叶茂,结出了‘金果子’!”左权县某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坦言。
近年来,省农商行以“五篇大文章”为纲,编制《“五篇大文章”信贷产品手册》,收集全系统900余款产品,加强科技支撑、业务赋能,形成“省行—市县机构”双向共享机制,为“三农”和县域特色产业提供“菜单式”系列信贷产品,构建起遍布城乡、贴近农民的农信特色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丰富产品供给。该行依托“智能风控、晋享e贷”平台,持续加大个人消费贷、个人经营贷、小额农户贷等线上标准产品推广力度,优化流程、提升透明度,已为91万客户授信1278.23亿元,用信金额798.19亿元,转化率达62.44%。
编制《涉农优惠政策汇编》,引导市县机构开展“保险+信贷”“保险+担保+信贷”等业务,持续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切实降低“三农”融资成本。
积极推广“无还本续贷”,为300万元以下授信客户实现“零资料、零等待、零费用”的“一键续贷”,显著提升了办贷效率。
优化信贷业务运行机制。省农商行统一组织县级法人机构建立“前、中、后台”分离和岗位制衡的信贷模式,兼顾风险控制和办贷效率。积极推行“阳光办贷”,公开信贷政策、流程与办贷客户经理,建立服务评价与投诉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过精简20余项档案资料,优化业务流程,提升了客户体验。
优化服务生态,凝聚多方合力。省农商行加强融担等领域合作,有效破解涉农贷款融资难、担保难问题。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政策工具,拓宽可贷低成本资金来源,切实降低“三农”融资成本。
优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渠道。依托“物理网点+数字渠道”双轮驱动,持续织密乡村金融服务网络。全系统联合地方政府、村委共建“一站式”金融综合服务站,覆盖全省九成以上乡镇,让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办理存取款、社保缴费、补贴查询等高频业务;大力推广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线上工具,把柜台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李明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