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猎的“空中刺客”缘何频频出现——无人机变“射杀”武器亟待加强监管-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5 11/24 08:58:0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柴婷

偷猎的“空中刺客”缘何频频出现——无人机变“射杀”武器亟待加强监管

字体:

  原标题:偷猎的“空中刺客”缘何频频出现

  ——无人机变“射杀”武器亟待加强监管

  本报记者 柴 婷

  一只价值一万多元的马匹,在夜间遭人用无人机投放的利箭射杀;养猪场场主在自家猪场附近发现多支金属箭头,每支重约一斤,且丢失20多头猪;饲养骆驼被无人机空投利刃射杀,身上有很深的十字贯穿伤口……近期,无人机射畜事件频频出现。

  狩猎者利用无人机携带箭矢,在夜间低空飞行,狩猎高度隐蔽且投射精准。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这种“高科技”狩猎方式伴随着巨大风险,不仅会被一些违法人员用来开展非法狩猎活动,还可能危及普通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高科技产品缘何会变成“射杀”武器?未来应如何规范其使用?

  无人机成非法狩猎利器

  2025年10月中旬,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发生一起案件。一只饲养两年多、价值一万多元的马匹在夜间遭人用无人机投放利箭射杀。据马主人田先生介绍,事发当晚,他将牛马散养在村后的山上,一架无人机突然从空中投下一支长约75厘米、重约一斤的利箭,直接命中马匹背部,致其当场死亡。田先生怀疑,肇事者原本是利用无人机的热成像功能猎杀野猪,不料因夜间有雾,将他的马误认成野猪并射出了致命一箭。目前,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类似的事情并非个例。今年4月,湖南益阳一名养殖户报警,称其放养于后山的黑山羊被盗。经警方调查发现,有人利用热成像设备锁定目标后,操纵无人机空投长达80厘米的铁质“牙签”进行猎捕。两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盗窃罪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湖北黄石一名养殖户发帖,称在自家养殖场门口发现插在地里的标枪。还有媒体曾报道,长沙的一位养猪场主在自家猪场附近发现多支金属箭头,每支重约一斤,且丢失20多头猪,猜测应该是被无人机空投狩猎后盗走。该养猪场主已报警。此外,今年9月30日,山西晋城的孙先生饲养的驼队里,一只骆驼被无人机空投利刃射杀,骆驼身上有很深的十字贯穿伤口,他也曾在夜间拍到过无人机在家附近出没。

  受访专家表示,使用无人机实施狩猎在我国尚属新兴且少见的行为,科技给一些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狩猎者通常使用改装的热成像无人机配合空投器和箭体组成的“猎杀系统”,利用热成像定位猎物后,悬停在一定高度投放箭矢,以实现致命打击。

  “网络售卖”成“凶器”购买渠道

  记者在太原市随机走访多家无人机门店,均未发现此类狩猎产品售卖。“正规店面不销售这些,想买只能去网上找。”多位商家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了解到,这样一套设备包括无人机机体、热成像摄像头、空投器和箭矢等,主要通过网购平台销售,价格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在多个主流购物网站,记者搜索“无人机坠箭”“无人机杀野猪”发现,这类设备在电商平台上公开售卖,行话称其为“空投牙签”。

  不少商家标明用于“狩猎护农”或“林业巡检”,还有商家声明“仅限专业资质使用”。但记者发现,部分商家还提供“改装教程”,指导买家提升无人机的载重能力和箭矢的穿透力,以满足狩猎需求。

  这种“低门槛”销售模式使得许多非法狩猎者得以轻松获取装备并实施狩猎。同时,不少商家还承诺“保密发货”,甚至在宣传语中暗示“花小钱,办大事”。

  受访公安人员说,无人机狩猎工具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有人生产改装设备、有人销售、有人购买,形成一条生产、销售、使用的完整链条。

  北京大成(太原)律师事务所律师裴建军说,无人机挂载飞箭的改装,使其从民用飞行器变成了“低空武器”,一旦失控或被滥用,将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如果有证据可以证实销售者在销售产品时,对产品被用于违法用途知情或者应当知情的,购买者一旦使用该物品造成严重后果,销售方也可能被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如销售方在销售时,承诺或说明“保密发货”等,可能会被认定为“明知而放任”的行为。

  完善治理体系遏制野蛮生长

  相关专家表示,要遏制无人机狩猎的野蛮生长,必须构建科技自律、法律完善与监管强化的三位一体治理体系。

  采访中,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介绍,狩猎者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私自使用无人机,属于典型的“黑飞”行为。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未取得运营合格证的单位或个人使用无人机飞行,由民航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吊销经营合格证。同时,公安机关可对违规飞行的无人机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包括干扰、迫降、扣押设备等。

  无人机非法狩猎案件频发也凸显了监管漏洞。山西大学社会学教授邢媛认为,电商平台在销售这类设备时,往往以“地方政策”为由推卸监管责任,声称只有当地有资质的单位才能使用。但实际上,这些设备本身并不属于管制器具,商家在网上公开售卖,普通买家即可购买,监管难度很大。

  此外,狩猎者往往打着“护农”旗号,将无人机狩猎包装成正当的野生动物种群调控手段,从而逃避法律制裁。

  裴建军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针对无人机狩猎制定专门规定,明确无人机改装用于狩猎的法律性质和处罚标准,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在法律上对无人机攻击性改装的管制作出明确界定,明确无人机空投箭矢的管制属性,将三棱刃口等具有严重杀伤力的箭矢及其搭载设备列为管制器具。

  邢媛建议,建立林业、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同执法机制,共同打击无人机非法狩猎行为。林业部门应加强对狩猎活动的监管,严禁在禁猎区、禁猎期使用无人机狩猎;公安部门对违法飞行的无人机进行查处,并与林业部门共享信息,对涉嫌非法狩猎的行为依法立案侦查;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管,对违规销售的商家进行处罚并下架相关产品。通过多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

  此外,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无人机非法狩猎危害的认识。通过媒体报道、科普宣传等方式,让农民和养殖户了解无人机狩猎可能带来的风险,学会识别和防范此类行为,并鼓励公众发现可疑的无人机飞行时,及时向警方报告,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氛围。

【纠错】 【责任编辑: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