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1月19日电(记者魏飚)“农业科学研究需要吃苦精神。搞科研离不开对事业的热爱和专注,农业科研更离不开吃苦精神……科研过程要严谨务实。搞农业科研,第一手资料必须要亲自掌握,不能当甩手掌柜。”
1月18日召开的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89岁的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名誉研究员陈瑛和会与人员和农业专家分享了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体会和心得。
陈瑛在会议现场做报告。
陈瑛主持育成优质高产、抗旱抗病、适于不同生态区种植的谷子新品种14个,推广到晋、陕、甘、豫、鲁等10多个省市。特别是晋谷21号,成为我国优质谷子新品种选育的里程碑,其成果转化产品“汾州香”小米,累计种植面积1亿亩以上,被誉为“中国小米之冠”。
当天会议宣读了向老一辈农业专家陈瑛学习的倡议书。在现场,1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授牌并签订任务书。谷子、果树、杂粮、马铃薯、猪、牛等6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代表李步高、原向阳等围绕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表态发言。
山西省1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授牌。
农业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2021年4月开始,山西省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进行重塑重构重建,经过制定方案、科学架构、组织竞聘、专家评审、会议研究、公开公示等环节,共组建玉米、小麦、杂粮、谷子、油料、马铃薯、果树、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药茶)、猪、鸡、牛、羊、渔、牧草、功能食品17个体系,配备专家358名,全面构建起了“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各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这是一支用于创新、担当作为的专家团队。此次体系聘任专家获得国家级奖项43人,专利260余项。不少专家取得了重大标志性成果。特别是在去年,山西省遭遇50年最严重汛情的关键时刻,刚刚组建的产业体系专家队伍积极投身全省“双减双抢”会战。第一时间制定发布28个减灾减损技术方案,235名体系专家深入灾区送科技、送物资、送温暖,以情怀迎难而上,用脚步丈量民情。
据了解,山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博士占41%,硕士占35%,正高职称占45%,吸引了一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学者、长江学者等高层次的科技领军人才。体系聘任专家获得国家级奖项43人,专利260余项。体系专家年龄结构呈年轻化特点,其中30岁—40岁专家占1/4,41岁—50岁专家占比近1/2。体系吸引了一批杰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的科技领军人才,以中青年专家为主,老中青相结合,年龄梯次结构合理,利于体系稳步发展,接续培养领军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