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大同吕梁
山西频道
首页 要闻 政情 产经 医卫 房产 教育 旅游 体育 融媒体
晋中·砥砺奋进的五年吕梁大同
山西频道 > 正文

遗存彩塑 美轮美奂

2022年05月18日 14:45:28 来源: 晋中日报

  原标题:遗存彩塑 美轮美奂

  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绵延不绝从没中断的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平遥宗教文化历史悠久、艺术高雅、顺应社会。儒、释、道和谐地融在了一起,庙、观、寺、庵各领风骚又相融相衬。1997年12 月3日,平遥古城以“一城两寺”的文化资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双林寺、镇国寺名列其中。

  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双林寺

  来到平遥,双林寺是不可不去的地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一部分,双林寺堪称艺术的殿堂,其令人叫绝的彩塑,绽放着无穷的魅力。

  双林寺位于平遥县城西南6千米的桥头村,原名“中都寺”,初始建造年代没有确考,最早在北齐时就进行过重修。从北齐算起,到现在也已经一千四百多年了。宋代,中都寺改名双林寺,取释迦牟尼“双林入灭”之意。宋以后,经过多次大规模重建和重修,成为如今的格局,现在的双林寺是明代和清代建筑。双林寺中轴线上有三进院的十座殿宇,分布于寺内各殿宇的元明彩塑共有两千余尊,其保存之完好、数量之集中实属国内罕见,双林寺由此赢得了“亚洲塑像博物馆”之美誉。

  双林寺坐北朝南,外有高耸的围墙,墙上有垛堞,远看仿佛小城堡。进入拱券形山门,正北第一殿为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檐下竖匾上书“天竺胜境”,笔力遒劲。屋脊正中琉璃宝顶上有明弘治十二年(1499)重修题记。

  天王殿廊檐下四大金刚,每尊高约3米,一字排开。四金刚手握降魔金刚杵,或裸上身,只胸前斜披络腋,或束扎中衣于前胸。金刚肌肉隆起,面相凹凸有致,双目炯炯有神,面部表情极为夸张。这组彩塑突破了一般金刚凶狠怖畏的造型样式,采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了金刚的威猛刚毅,使人感到他们具有人间武士的亲近感,同时又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武气魄。他们两臂撑开,一腿抬起,既拉开了架势,又打破了静坐的僵化格局。山门距天王殿本来距离不远,进得山门,迫使观瞻者不得不抬头仰视。这一来,显得金刚顶天立地,气概非凡,大有叱咤风云、翻江倒海之势。四大金刚同是佛国世界的护法天神,但古代匠师们却利用不同的眼神刻画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他们那震撼山岳、气吞星斗的奔腾大势,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金刚形体中迸发而出的超人的巨大力量。

  令人称奇的是,人们从一进入山门到登上天王殿台阶,无论在通道上哪个位置,都能和其中一金刚目会神遇。古代工匠巧妙地借助塑像眼神的刻画,拉近了金刚同观看者的距离,极大地增强了金刚咄咄逼人的艺术效果。

  天王殿内,天冠弥勒菩萨居中坐,帝释、梵天侍立左右南墙倒坐四大天王,头戴花冠,身着铠甲,手持兵器,脚踏妖魔,不怒自威。两侧依后墙和两山墙分别塑八大菩萨坐像,扇面墙背面是一组倒坐观音悬塑,观音坐朝天犼行走于波涛汹涌的海浪之间,周围有善财、龙女以及护法等,俨然一幅生动的渡海画面。

  穿过天王殿,北面的释迦殿及两厢的罗汉殿、武圣殿、阎罗殿和土地殿组成第一进院落。殿内释迦牟尼佛居中,左右胁侍文殊、普贤菩萨。普贤头戴五佛宝冠,手捧梵箧;文殊右手执青莲花,造型十分优雅。殿内四壁用圆雕、浮雕手法,分层组合、连环壁塑,表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涅槃成佛以及四方传经普度众生的佛传故事。两百多尊人物形象身份不同,神态各异,活动于建筑、山石之间,构思构图绝妙,令人拍案叫绝。扇面墙后的渡海观音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华之一,画面动静结合,美不胜收。观音单腿坐在红色莲瓣上,泰然自若,任身后飘带迎风摆动,具有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

  东配殿罗汉殿内的十八罗汉,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这些罗汉与真人身高相近,比例适中,造型优美,个性十足。虽塑于明代,但造型技法传承宋元风韵,形象近于写实的佛门高僧,或肥硕,或消瘦,或开怀畅谈,或双目凝视……神态各异,姿势健美,自然真切,无一雷同,达到了呼之欲出、若闻其声的艺术境界,实为彩塑中的上乘之作。如其中一尊哑罗汉就极为传神,他双唇紧闭,冷眼凝视,从他憋涨得有些隆起的脸部,仿佛能感受到他有一肚子的话要说,胸前的肌肉一起一伏,与面部表情相衬,十分形象地表现出了哑罗汉欲语难言的神情,被人们称为雕塑中的“神品”。

  第二进院是大雄宝殿和东西厢千佛殿、菩萨殿。大雄宝殿明初重建,是全寺最高大的建筑,单檐歇山顶,殿内主像是三身佛和文殊、普贤坐像,五尊主像十分高大,为双林寺之冠。东侧千佛殿,悬山式,面宽七间。殿内彩塑百余尊,占全寺的四分之一,双林寺最令人称道的作品就在此殿。主像自在观音圆润恬静,鼻高嘴小,柳眉凤眼,这一聪颖、娴雅的形象,表现出典型的东方女性神韵。观音像右腿屈蹲,左脚轻踏莲叶,其重心落于左胯,右手微抬微翘,左手为支撑点,身体自然向左倾斜,巧妙地勾勒出观音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身姿,给人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是少见的观音形象。左右是韦驮和夜叉立像,其中韦驮被雕塑家钱绍武先生誉为“全国韦驮之冠”——他右手握拳,挺胸侧立,重心放在左腿,躯干和头颈的扭转和位移超出了人体的极限,但是整个塑像毫无造作、别扭之感。虽然塑像为静立状,但是从头到脚贯穿的S形曲线、飞舞的衣带,都让人感觉到强劲的力度和动势,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一位生活中的将军形象,不再给人高不可攀、不食人间烟火之感。

  在很多美术史教材中,这尊韦驮已经成为古代杰出彩塑作品的典范。千佛殿内四周密布悬塑和壁塑,众多塑像分五至六层排列,姿态万千,与主像浑然一体,窗台和门两侧还有几十位供养人像。西侧菩萨殿,形制和对面千佛殿相似,殿内依墙筑条形佛台,明间佛台高大凸出,台上置不规则岩石状台座,上塑千手观音像。

  观音菩萨结跏趺坐,面目圆润,细腻润泽,花冠高耸,袒胸佩璎珞,斜披络腋,红色裙裾裹覆下肢,帛带婉转飘逸。菩萨塑有二十六臂,手心各置一眼,持不同法器,十三双收放自如的手印加在一起,毫无累赘之感。后墙连同两山墙分层次布满悬塑,内容为山水及佛教人物组合的场景,四百多尊塑像,皆脚蹬彩云,作行进状,大有衣纹飘动,满壁生风之感,既合理地节省面积,又增加了塑像的层次感;人物形象生动,衣纹飞扬飘舞,满殿悬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层峰峻岭,峭险参差,迷雾祥云绕于其间,可谓巧夺天工。

  佛母殿(娘娘殿)是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建于明正德年间。殿内后墙塑送子娘娘五尊,两山墙各塑乳母娘娘一尊。送子娘娘分工明确,东尊娘娘送男,东侧求子的男性供养人抱背着四个娃娃;西尊娘娘送女,西侧求子的女性供养人怀抱娃娃一个,这也符合了儒家男左女右的礼制。佛母殿虽然殿宇偏僻,但香火之盛冠盖全寺。

  平遥双林寺,处处古物,步步美景,令人眼花缭乱。尤其是寺中的两千多尊彩塑,它们不仅传承了我国唐、宋、辽、金、元彩塑的精华,同时又以高度写实的风格,使各类彩塑充满了极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寺中的每一尊塑像都是当之无愧的艺术神品。如今的双林寺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各大美术院校实习临摹的基地,双林寺塑像水平之高,由此亦可见一斑。

  五代木结构建筑——镇国寺

  出了古城北门,位于平遥县城东北12千米的郝洞村,即是镇国寺所在地。那里静谧安详,一派古老的乡村景象,宽阔的道路直通寺前广场,广场前立有一座写有“京城宝刹”四字牌匾的木坊。镇国寺原名京城寺,明嘉靖十九年(1540)才改为镇国寺,寺院始建于五代北汉时期,坐北朝南,分前后两进院落,中轴线由南向北分别是建于元代的天王殿、五代万佛殿、明代三佛殿。

  镇国寺的精华在万佛殿,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万佛殿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基本呈方形,单檐九脊歇山顶。除门窗外,前、后墙及两山墙均砌厚厚的墙体。墙体下面厚,上面相对较薄,有明显的收分,外檐有几根檐柱支撑。檐柱均向内倾,有侧角。四角柱有生起。柱头上仅施阑额而无普拍枋,转角处阑额不出头。大斗直接坐在柱头上,柱高3.42米,斗拱总高1.85米,斗拱总高度超过柱高的三分之一,这种做法在古代建筑中极为罕见。斗拱的分布有柱头斗拱、补间斗拱和转角斗拱,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名称有异,作用也不相同。柱头斗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重拱偷心造,批竹式昂,要头为短促的下昂形。斗拱出跳1.43米。两柱头斗拱间施一朵补间斗拱,补间斗拱五铺作双抄偷心造。

  “万佛”的名称来自殿内四壁上连绵的坐佛壁画。走在殿中,四面万佛围绕,在这一殿便可尽览佛的各种神态。殿内现有塑像十四尊,其中十一尊是五代塑像原作,为中国寺观唯一一堂五代雕塑作品,甚为珍贵。殿内佛坛占室内面积一半,坛上塑有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二金刚、二童子。释迦牟尼佛位于佛坛中央的须弥座上,通体贴金,体态丰满,神态庄重而慈祥。此尊塑像经明清时期多次修葺,更显示出一股清新气象;弟子阿难面相长圆,双目炯炯有神,恭敬之余不乏灵敏机智:迦叶则一副忠厚长者的面相,似饱经沧桑。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半跏趺坐,眉目秀丽,肌肤盈润,给人以愉悦之感。两位胁侍菩萨站立两侧,面相丰满圆润,颇有盛唐雍容华贵的气象。两位金刚阔口圆脸,护法威严,乃唐风延续。二供养童子跪坐于莲座之上,姿态活泼自然,天真可爱。

  三佛楼为二进院主殿,是个二层建筑,建于明代,因殿内供奉三身佛而得名。下层为三眼窑洞,外檐筑廊,设为僧舍。上层建筑为木构大殿,是供奉佛像的主殿,楼内塑像七尊。殿内明间和两次间,置须弥座三个,三身佛结跏趺坐其上:主尊毗卢遮那佛位于当心,东次间为卢舍那佛,西次间为释迦牟尼佛。在佛台前沿,还塑有四尊胁侍菩萨站像,菩萨面相莹润饱满,造型优美,是典型的明代早期作品。与其他寺庙不同,这四尊胁侍菩萨站像,不是固定在佛台上,而是站立在方木之上,可以移动。

  镇国寺彩塑最为珍贵的是万佛殿五代彩塑,不过三佛殿明代彩塑的艺术价值也很高。寺内同为明代彩塑的还有:天王殿风、调、雨、顺四大天王;土地殿五尊;财福殿四尊;地藏殿有地藏菩萨及两个弟子、十殿阎王、六判官(南面三尊毁)、牛头(马面毁),共十七尊;三灵侯殿三尊,分别是唐宏、葛雍、周斌三人,他们是周朝的三位谏官。

  此外,寺内钟楼上有金皇统五年(1145)铸造的铁钟一口,形制古雅,十分珍贵。镇国寺内还有四株古槐亦令人称奇:这四株古槐虬曲向天,民间传说为四大金刚。1994年曾有雷电击向寺院,其中一株千年古槐将能量吸走,枝断皮焦,却使天王殿和整个寺院毫发无损。次年,老树又恢复生机。这些古槐和万佛殿一样,默默见证了历史变迁。

  平遥镇国寺的东碑廊下,有一通北汉时期的石碑,因碑体上下左右均残,所以称之为半截碑。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镇国寺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工程竣工后,要树碑以记其事,工匠们就在寺院附近找到了这通碑,运回寺内想用它作碑座。工程负责人发现碑文书法很好,不忍心毁掉,于是,此碑被保存了下来。碑残高84.5厘米,宽58厘米,厚36厘米。由此推断,原碑应该非常高大。碑文行书,19行,每行4至34字不等,共476个字。其书法艺术高超,风骨直逼晋王羲之,造诣绝不在同时期书家杨凝式、徐铉等人之下,故清代以来慕拓者接踵而至,拓之如获至宝。

  北汉碑刻现存极为稀少,至今仅见平遥镇国寺半截碑、太原天龙山千佛楼碑等两三通。平遥镇国寺半截碑虽然已残,但也弥足珍贤,因为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记者 张春玲)

[编辑: 杨晓飞 ]
0100702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6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