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塑

史延春,1970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彩塑)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山西长治彩塑艺术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彩塑的修复、重塑与研究工作。

中国古代雕塑以线体结合的造型与绘塑一体的写意传统,巍然于世界雕塑之林。一代一代匠师以其心手相印的智慧表现,将黏土化为富有生命的形体,以彩绘赋予人物神采,将造像法融入灵活自由的表现,使中国彩塑别开生面。尽管表现的多是宗教题材,却折射出现实之光辉。

而自20世纪初叶,随着西风东渐,西方造型艺术价值体系的引入与50年代苏联艺术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中的确立,民族传统雕塑曾一度受到巨大冲击而被边缘化,这造成了本土雕塑传统从精神到样式的双重断层。幸而一批雕塑家、民间匠师和理论家,深入体悟与反思本土雕塑传统,逐步恢复了东西方雕塑双峰并峙的格局。

史延春正是在这一历史节点,承袭了本土雕塑艺术的衣钵。他在古代雕塑修复与重塑工作中,将家族技艺的小传承转变为以历代彩塑精品为师的大传承。在个人创作方面,史延春在深刻领悟古代雕塑造型规律和审美精神的基础上,又吸纳了学院派的形体结构意识,丰富和强化了本土彩塑的艺术表现力,为新时代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疆界的拓展作出了一定贡献。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沁源剪纸

"沁源民俗剪纸的起源无文字记载。根据近年发掘的一些古墓、残碑、民间传说、诗词、古文和明清剪纸稿样,结合现代剪纸实物风格特征,研究人员初步推断沁源民俗剪纸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据推断,沁源民俗剪纸起源时确切地说不叫剪纸,而应叫剪刻。因为当时是用树叶、树皮、兽皮作为剪刻原料加以发挥创作的。汉代后期沁源民间剪纸艺术开始普及,当时有一首民歌云 :“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说明汉代时,一般妇女都会动手剪刻。南北朝时期,大山深处的沁源人才见到纸张,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剪纸。

从技艺形式上看,沁源民俗剪纸分两种,一种是单色剪纸,另一种是多层彩色堆剪工艺剪纸。沁源单色剪纸和其他地区的剪纸类似,既有北方剪纸的淳朴深厚、粗犷之美,又有南方剪纸的秀丽纤细、明快柔美之味。沁源多层彩色堆剪工艺剪纸,则采用白描手法,以线条作框架的主色调,加以彩纸来衬底的技法。其技艺有交叉裱法、错位裱法、堆衬裱法、多衬叠裱法等多种方式,且具有至纯至美的现代气息和艺术效果。从表现内容上,沁源民俗剪纸突破了传统的贺喜、吉庆、祈福、祝寿等日常生活的狭小题材,而触及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广阔领域。"

壶关秧歌

壶关秧歌(HUGUAN YANGKO-A RURAL FOLK DANCE):壶关秧歌形成于明末清初,起初是一种民间社火的表演形式,经常在街头、饭场、打谷场和炕头演唱,只有打击乐没有弦乐,称为地圪圈秧歌,也叫干板秧歌。

1960年,老一辈艺术家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了弦乐,并编排出多种壶关秧歌剧目,如《打酸枣》《雇驴》《苏姐姐梦梦》使壶关秧歌的代表性剧目,故事情节接地气,唱腔悦耳动听,被专家和观众誉为“太行山上小黄梅”,2007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顺县四景车

四景车(FOUR CLEVER DESIGN FLOAT):四景车是山西省平顺县城西北社乡每年农历三月举办的九天圣母庙庙会进行的传统民俗表演的道具,由当地民间木工艺人创造,也是木制品从实用性到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一个升华。

布贴画

李建军,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贴画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布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稀有奇葩!布贴画是采用五颜六色的布和丝绸手工粘贴而成,布贴画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地区,现已基本濒临失传。布贴画色彩斑斓,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原名宫廷补绣,俗称布贴画,又叫布堆画。布贴画自然流畅、工艺精美、情趣各异、风格独特,适合于装饰不同居室、场所.它作为室内装饰品和艺术礼品,在国内外备受欢迎。

太行陶

山西太行陶瓷有限公司是壶关陶瓷悠久历史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以生产大型陶瓷贮缸为主导产品,在日用陶瓷、工艺陶瓷领域均有一定拓展。产品主要满足酒类、食醋、化工、医药等企业贮藏需要,具有无渗漏、耐腐蚀、大容量等特点。“利用壶关当地原料生产大型无渗漏陶缸的研究”课题,2012年获山西省科技成果证书,2016年“金太行”商标认定为山西省著名商标,2017年公司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民营企业”。太行陶瓷既是壶关陶瓷行业的传承者,又是振兴壶关大陶瓷的后来人。将继续秉持壶关制陶人不屈不挠的疙瘩精神,开创壶关陶瓷崭新局面。随着2019年长治·壶关“太行陶”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太行陶瓷地域文化品牌影响力将不断扩大。公司将继续推出富于地域文化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系列陶瓷产品,打造陶瓷文化体验区、陶瓷创新实践基地和陶瓷文化交流中心等多元化文化空间,促进太行陶瓷的良性发展。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SHANGDANG BANGZI):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省东南部。 享有同蒲剧、晋剧同等历史的文化资格,是上党戏的代表剧种。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 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是山西省“四大梆子”的代表性院团,成立于一九九三年,全额事业单位,全团共计93名。先后排演出一批优秀剧目,如:《闯幽州》《汉阳堂》《忠烈千秋》《秦香莲》《三关排宴》《杨门女将》《打金枝》《潘杨讼》《白蛇传》《于成龙》《黄鹤楼》《红军故事》等。 2008年6月由国务院公布文化部颁发: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 2006年应文化部邀请晋京演出,在全国政协礼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6年我团的保留经典剧目《闯幽州》参加了首届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2016年我团的新创剧目《潇洒走一回》列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目前, 剧团具有正高职称人员3名,副高职称人员9名,中级职称人员26名。其中,“杏花奖”演员14名,“二度杏花奖”演员2名,“红梅奖”演员4名,“牡丹奖”演员2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志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崔嫦娟、李学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袁有顺、赵艳琴、索伟琴、李慧琴、常海湘、李彩青、郭栋杰。

蝶翅画

2014年山西省文化艺术周欧洲行期间,李建军老师受到圣马力诺共和国总统亲切接见,作品“桃花扇”赠送圣马力诺共和国总统。蝶翅画是中国独有的画种,早在明朝时期就已出现,属于一种工艺美术品。它以天然蝴蝶翅膀为材料,全手工剪贴而成,鲁迅先生曾赞其为“缺门、独门、冷门的文化瑰宝”。由于蝶翅需要经过严格的甄选才能采用,制作一幅大型蝶画,要采用数百种上万只蝴蝶、耗时几年。

长治八义窑

"八义窑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合作,采用新材料,设计制造。长治窑是古代著名民间瓷窑,窑址在晋东南地区长治县八义镇,瓷窑分布于八义村、东山村、南泉庄一带,故文献中也称之为八义窑。1965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彩瓷最早的红绿彩由八义窑首创,长治八义窑不仅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瓷窑之一,而且其率先创烧了红绿彩瓷,开创了我国瓷器史上多彩装饰的先河,堪称中国彩瓷的鼻祖。八义窑红绿彩作为“第一抹瓷上彩虹”,开创了中国瓷器史上多彩瓷饰艺术先河。为以后的五彩、斗粉、粉彩、浅绛彩瓷的出现,起了重要的启迪作用。起源于宋金,兴盛于元明,衰亡于明末清初,虽然仅作了短暂的停留,但对中国的制瓷业影响与贡献却是巨大的。

长治窑红绿彩瓷

绘画题材丰富,以花卉、鱼鸟、文字、人物为主,最具特色的是开光文字图案。瓷上绘画以写意为主,兼有工笔、勾画、填涂技法娴熟,多以红彩勾边,内填深浅不同的红色,绿彩绘叶或点花心,黄彩或点或线辅以装饰。红绿彩碗轮旋规整,底足间有沟槽,胎色多为土黄,碗外施半釉,碗心及圈足留有五个支烧痕。红绿彩塑像彩绘以红色为主,绿色为辅,形象自然生动、纹饰线条流畅,极具艺术性。红艳绿翠的红绿彩瓷,不仅满足了民众对陶瓷的日用所需,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热烈喜庆祥和的美的享受。"

长治市民间社火

山西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也就是农历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社火规模巨大,是集音乐、表演、器乐、杂技、绘画为一体的群众性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活动。其由来已久、源自古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并且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2006年,长治市潞城区申报的“民间社火”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党落子

上党落子(SHANGDANG LAOZI)民间也称“闹戏”,是山西省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广泛流布于山西省东南部。上党落子是河北武安落子的一个支流,约在清道光年间流入黎城,同当地语言、民歌相融合,逐步发展为具有上党乡土风貌的剧种。上党落子的表演风格粗犷朴实、大气豪放,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演唱内容通俗易懂、亲切感人,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戏曲班社分别受到上党梆子和蒲州梆子的影响,在清光绪年间,上党落子逐渐形成东路、西路两个艺术流派。两者在艺术上又相互借鉴和吸收,风格逐渐统一,最终形成今天观众所熟悉的上党落子。 2008年6月7日,上党落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剧团简介: 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始建于1954年6月,前身是山西省长治专区人民剧团二分团(俗称“专二团”),在建国后各个时期对当地文化事业发展和传统剧种保护传承做出过杰出贡献。该剧团演职人员行当齐全、阵容强大,现有国家一级演员3名,国家二级演员、演奏员14名,中级演职员30余名。历年来,多名演员获得国家、省级奖项,分别有中国戏剧梅花奖1名、山西省戏剧杏花奖4名以及黄河流域戏剧红梅金奖、银奖若干名。该剧团曾经拍摄的舞台艺术电视片《杨七娘》、戏曲电影《佘赛花》在山西省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目前,该团的常演剧目中不仅有久演不衰的传统剧目《穆桂英挂帅》《徐策跑城》《醉陈桥》《穆桂英大战洪州》《程咬金招亲》《忠保国》《回荆州》《白沟河》《杨七娘》等,还有移植剧目《成败萧何》《三关明月》《两狼山上》《孙安动本》《九江口》《火焰驹》《贞观风云》《五女拜寿》以及现代戏《杜鹃山》《枫叶正红》《第一书记》《魏拯民》等优秀剧目。 1956年,“专二团”由著名作家赵树理带队,携《开渠》《茶瓶计》《搜杜府》《斩子》等剧目赴京演出,《人民日报》曾发表署名文章对上党戏曲的演出做出了赞扬和肯定。 1995年,国家一级演员郭明娥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标志着上党落子跻身全国优秀剧种行列。 2012年5月,应文化部、中国剧协邀请,大型现代戏《申纪兰》参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活动,让首都观众再次领略到了上党落子的风采。 2013年9月29日至10月9日,国家一级演员傅永亮随长治岀国演出团赴韩国、法国参加演出。上党落子《徐策跑城》再一次展示了中国戏曲表演程式和上党戏曲的无穷魅力,特别是帽翅功表演引起了韩国和法国观众的极大兴趣和惊叹。这两次岀国表演实现了几代上党戏曲人的梦想,为我们的上党戏最终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开了先河。 2018年,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赴安阳参加第二届晋冀鲁豫传统戏展演。 2019年7月,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赴昆山参加了“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演出”。同年9月,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赴太原参加山西省第二届艺术节暨第十六届山西省“杏花奖”评比展演,并一举夺得“杏花奖新剧目奖”“杏花奖编剧奖”和“杏花奖演员提名奖”三项大奖。 2022、2023年,多次赴山东济南、聊城参加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活动。 “武安生,潞州长”,近200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戏曲人的言传身教、精雕细琢、探索创新,上党落子这个古老剧种在不同的历史年代里绽放着异彩,直至今日仍熠熠生辉。

沁州三弦书

沁州三弦书 (QINZHOU SANXIANSHU)沁州三弦书是流传于晋东南沁县、武乡、沁源、襄垣和晋中左权、榆社等地的传统曲艺形式,是北方鼓书艺术中历史比较悠久的一种。 2008年,长治市沁县申报的“沁州三弦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长子县享有“响铜乐器之乡”的美誉,是我国最早生产响铜乐器的地方。从盛唐到今天,尽管饱经沧桑,但丝毫没有改变响铜乐器的地道品质。直到今天,响铜乐器制作这一典型的民间手工技艺仍然备受关注,无论是乡士风味十足的地方戏曲舞台,还是国家大剧院的聚焦之地,响铜乐器总是独占鳌头,是华夏大地上无可代替的瑰宝。

2008年,长治市长子县申报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襄垣炕围画

襄垣炕围画(KANG-SIDE PAINTINGS OF XIANGYUAN)在山西民间炕围画界素有“南垣(襄垣)北代(代县),原平不赖”之说。晋东南的襄垣炕围画作为百姓民俗生活的一部分,是农耕文化思维观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生活实用价值、审美艺术价值、德育教化功能。

襄垣炕围画于2008年被收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襄垣鼓书

襄垣鼓书(XIANGYUAN GUSHU)是一种山西省的传统戏曲剧种。起源于山西襄垣,流行于上党地区。又称鼓儿词、襄垣调。相传清代乾隆初年襄垣的盲艺人成立了“三皇会”,借以传授鼓书和算卦,使鼓儿词代代相传,并在曲调上不断有所丰富和改革。早期的演出是以矮木架支书鼓,演唱者操挎板、鼓箭击节,另一人操老胡或二胡伴奏。唱腔只有慢板、快板两种。

2008年6月7日,山西省襄垣县申报的“襄垣鼓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潞安大鼓

"潞安大鼓(LU’ AN DRUM)潞安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汉族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省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潞安大鼓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不容乐观,仍存在经费紧张,演员流失严重等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2006年5月20日,长治市上党区申报的“潞安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党乐户班社

上党乐户班社是山西省长治市的传统民间音乐。中国的乐户文化发源于商朝,在《周礼》一书中就有明确记载。山西长治市的上党乐户文化兴盛于北魏时期,乐户班社通常由十多人组成,演奏唢呐、锣、鼓、笙等十余种乐器,为宫廷官府的祭祀、礼仪和民间婚丧嫁娶等助兴演奏。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母体,源远流长的乐户文化孕育演绎出内涵更为深刻的戏剧和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它的韵味至今在历史的天空回荡。

2008年,长治市壶关县申报的“上党乐户班社”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襄武秧歌

襄武秧歌(XIANGWU YANGKO):襄垣秧歌又称武乡秧歌。是一种传统戏曲剧种。流行于山西晋东南地区武乡、襄垣一带。清末已流行。在发展中受梆子剧种影响,唱腔分慢板、快板、数板,行当比较齐全。传统剧目有《土地堂》等。抗日战争时期,成立“襄垣县农村剧团”,曾演出《换脑筋》、《送夫上前线》等新戏。

2008年,长治市襄垣县、武乡县申报的“襄武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侯虎

黎侯虎(LIHOU CLOTH TIGER):发祥于山西省黎城县的传统手工艺品,因黎城古称黎侯国而得名,是黎城县民间手工技艺的一朵奇葩。黎侯虎起源于商周时期以虎为图腾的民俗,后经过3000年历史演变,逐步完善定型于今天集故事、草编、刺绣、剪纸、书画于一身的独特造型。黎侯虎在民间有赐福、镇宅、生财等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第一虎。

长子鼓书

长子鼓书(ZHANGZI DRUM SONGS):长子鼓书是山西省的传统说唱艺术。长子县素称“曲艺之乡”,不仅曲种繁多,而且源远流长。曲种有长子鼓书、长子道情、长子钢板书、长子莲花落、长子扇鼓、长子鼓儿词等。2011年5月23日,山西省长子县申报的“长子鼓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党堆锦

上党堆锦(SHANGDANG DUIJIN):,是长治地区独特的手工艺,是上党地区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品,同时它也是我国的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堆锦是在中国传统绘画、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丝绸为主要面料,以硬纸板、棉花为骨架,经过十几道纯手工工艺加工而成,制成的堆锦精细巧妙、栩栩如生、立体感强 ,具有高度的观赏价值。

上党八音会

上党八音会(SHANGDANG EIGHT TONES TROUPE):上党八音会是一种传统民间吹打乐,在山西省东南部于长治、 晋城一带广为流传。八音会的吹打乐器主要为吹奏类的唢呐、 笙、口噙子、哑腔;拉弹类的高音呼胡、中音呼胡、老呼胡、 板胡、二胡、扬琴、二弦等;打击类的老鼓、同鼓、扁鼓、手板、锣、梆子等。2006年5月20日,上党八音会经国务院批准列 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