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人才工作“三字诀”,持续推进“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建设

坚持需求引领,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重要使命。山西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大同大学党委书记赵水民表示,山西大同大学将聚焦“引育激”做好人才工作,持续推进“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建设,为大同和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坚持需求引领,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重要使命。山西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大同大学党委书记赵水民表示,山西大同大学将聚焦“引育激”做好人才工作,持续推进“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建设,为大同和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华网:过去一年,山西大同大学始终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校地合作,在推进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建设,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城校融通等方面亮点频现。围绕这些重点领域,山西大同大学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赵水民:山西大同大学是山西省首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建设高校。一年来,市校共同成立工作专班,共同制定2023年38个共建项目清单,共同推进各层次大互访、大协商、大合作行动,重点抓了五方面工作:

一是共同成立大同市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共同组建涉及学校142名学者的专家智库,选派100多位博士教授参与大同市“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大调研;

二是编印了《山西大同大学产学研合作服务手册》,共同打造30余个重点研发机构和40多个重点服务团队;

三是学校与市能源、文旅、教育、医疗等领域62个单位共建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65个,来自行业企业的导师超过200人;

四是启动了学校与大同市公立医院共建学校医学部工作,将大同市20所中小学校共建成山西大同大学优质教育实习基地、优质生源基地;

五是共同主办“文瀛大讲堂”,组织大同市党政机关等相关人员入校举办政策宣讲、文旅推介、就业招聘报告会36场次,5批次约2000名大学生参与大同市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在市校共同努力下,山西大同大学获准参加高速飞车山西实验室、大同市区域类综合性中试基地等建设项目,获批9个省级科研平台和团队、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7项、横向项目148项。其中,新增与大同市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横向开发课题69项,大同市支持学校基本建设的多个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市校融合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新华网:高层次人才对高校发展起着支撑引领作用。近年来,山西大同大学主动面向全国招贤纳才,收获颇丰。山西大同大学如何打好“人才牌”,实现人才“量质提升”?

赵水民:一年来,我们按照将学校建设成为大同市“人才高地、创新基地、智囊智库”的发展思路,坚持市校发展环境、人才政策、后勤保障“三位一体”共同宣传,首次与大同市委人才办联合招聘人才,实现了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

2023年,山西大同大学接收应聘博士816人(近10年应聘数总和),引进博士92人(是2021年26人的3.5倍),其中毕业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博士60名,占总量70.7%(优秀博士率为历年最高),学校博士学位教师达42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26.7%。

2024年,学校坚持党委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把人才工作纳入学院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切实在三方面发力:

一是在“引”字上下功夫。紧紧围绕“高精尖缺”四字要求,严把人才引进“控量提质”工作原则,对特别优秀的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特事特办、特岗特招,为团队人才开辟绿色通道。

二是在“育”字上做文章。支持在职教师学习进修和攻读学位,选派优秀青年人才到地方政府、企业厂矿、科研机构挂职锻炼,组织青年博士有组织地参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

三是在“激”字上见实效。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完善差异化职称评审办法,出台实施新的绩效分配方案,科学合理使用人才评价结果,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新华网:山西提出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相结合,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和职业教育“双高计划”建设。山西大同大学将如何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助力大同乃至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

赵水民:山西大同大学始终坚持“兴文科、振工科、强医学、精师范”学科建设理念,紧紧围绕“国之大者”和“地方需求”,持续推进“三个一”学科建设行动。

融入一个战略:主动融入山西省高质量发展战略

对接国家“双碳”战略,瞄准省市新能源、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布局,重点打造智能采矿、碳基新材料等学科群,建强智能制造、应急技术与管理等学科专业;紧跟数字时代浪潮,瞄准省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需求,重点培育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大数据、网络与新媒体等学科专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瞄准省市文化旅游、生物与医药、绿色环保等新的产业增长引擎,重点发展云冈学、生物与医药、生态碳汇等学科专业。

构建一个体系:积极构建系统化应用型学科体系

紧紧围绕山西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百亿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学科攀升计划”,依托现有10个硕士学位点,申报一批与山西学科布局和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度高的硕士学位点,构建以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发展为基础,以中国史(云冈学)、旅游与管理、新闻与传播等为高原,以中国语言文学、化学、资源与环境、材料与化工为高峰的系统化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

打造一个平台:全力打造校地一体产业服务平台

积极构建“产学研转创用”一体育人新模式,依托山西智能采矿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工信部特色化网络安全产教融合创新中心,打造高水平科技研发与协同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煤基生态碳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高速飞车山西省实验室,建强微结构功能材料科研平台;充分发挥政企行校融合优势,共建华为ICT学院、炭基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怀仁陶瓷现代产业学院、智能采矿装备现代产业学院;聚焦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依托云冈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和云冈雕塑艺术优秀文化传承基地、云冈舞优秀文化传承基地,打造融宗教、考古、雕塑、音乐、舞蹈、文物保护与修复、文旅产业开发、云冈艺术与创作为一体的云冈学科研平台,为云冈学研究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贡献力量。

赵水民

山西省人大代表
山西大同大学党委书记

版权所有 新华网山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