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副老联画芯揭一个月 文物“医生”以热爱抵过岁月漫长
书画文物修复组。
文物修复,因为与时间、与古物有关,天生自带神秘感。
日前,两个奖项的接连获得,使山西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团队,被“推送”到台前。
惠明涛就是一名“90后”文物“医生”,他和他的小伙伴们,日常与“宝物”打交道,浸润了时光的器物,因他们的精湛技艺,生命延续,重焕光彩。
文物修复师严肃又活泼,以热爱抵过岁月漫长。他们的文物“复活术”,揭开神秘面纱,其实功夫深藏在不舍不弃的日复一日。
1 高手过招 拼真功夫
10月23日,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落幕,山西博物院文物修复师惠明涛,荣获书画文物修复三等奖。
见到惠明涛,是在山西青铜博物馆5层,山西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部书画文物修复组的工作室。戴着口罩,穿着“白大褂”,一副黑框眼镜,就很“医生”。
“90后”惠明涛,外表内敛沉稳,带着职业积淀的底色。他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作品,是“潘祖荫书法对联修复”。这副清代对联“病”很重,上下联颜色不一,上联折痕、断裂、残缺严重,还有变色、晕墨、画芯磨损,曾被揭裱修复过,修复材料和工艺不佳。
搞清“病因”后,惠明涛悉心分析,稳健动手,用了近3个月修复完成。在《保护修复日志》上,有他修复过程的记录:采用传统修复工艺,包括拍照、记录信息、面团除尘、揭裱、上托纸、挑刮画芯、托料、镶活、覆褙、上墙、全色、下墙、砑装、修剪、归库等。
修复成功,惠明涛向赛事方提供了修复视频和报告。10月22日,他与全国近30名书画修复师现场实操,以过硬的技术,获得三等奖。
谈到参赛初衷,惠明涛说,就是想为山西书画修复发声,“不和别人比,只求做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好。”获奖对他是一种鼓励,“现场与很多高手切磋,回来后继续努力提升,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交流学习。”
潘祖荫书法对联修复前后对比。
2 洗揭补全 一步一进
书画文物修复组,是一支年轻团队,已完成各地市博物馆书画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十余项。组长张慧敏介绍,成员专业组成丰富,有历史、考古、文物保护与修复、美术等。
惠明涛就是学文物保护与修复的。“2013年进省博,一批13个人分到文物保护部,朱晓聪、仝延东、李宇婕和我到了书画组。”从装裱新画起步,循序渐进,跟“苏裱”妙手丹阳师傅学了3年,“才能上手做简单修复。”“洗、揭、补、全”为书画修复的四个步骤,惠明涛说,“没有最难,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惠明涛碰到的“壁”,是2018年,修复杨二酉的一副行书七言对联。“一般揭画芯就三五天,那副对联揭画芯用了一个月,背纸、托纸都曾修补过,难度极大。那一个月里,反复在崩溃边缘。”半年时间过去,惠明涛终于将对联成功修复,才发现这道“壁”,其实是座“山”。翻过山,天地顿开。
打小就喜欢古物,当了文物修复师,惠明涛算少年梦成真,“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人生极大的幸运。我们这行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是真心喜欢,迟早得跑喽。”
百炼才能成钢,张慧敏表示,山西博物院藏右玉宝宁寺水陆画,共139幅,国家一级文物。2019年至2020年,书画文物修复组对破损较为严重的20幅集中修复,“由我们院自己培养的修复师挑大梁,历时一年多,圆满完成。”
3 综合研究科技保障
惠明涛“白大褂”上,有一个黑色手工刺绣,像简笔画。刺绣图案由剪刀和卷尺组成,卷尺上有“mt”字样,“明涛”的拼音缩写。
惠明涛指向小伙伴们,“他们的工作衣上也都有。”看过去,“史努比”“哆啦A梦”“小狮子”,一片童趣。“这些都是我同事手绣的,给枯燥的生活注入活力。我的图案剪刀、卷尺,就是书画修复用到的工具。”
“我们专业技术人员31人,像惠明涛一样的90后,占了一半。”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张慧国介绍,文保部2005年成立,是山西省文博系统成立最早的综合性文物科学保护技术研究机构。部门承担全省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包括方案设计、课题申报和项目实施,重点开展文物保护综合技术、科技考古、科学鉴定等研究及实施。
文物保护研究部,有文物检测室、理化实验室、X光探伤室、消毒灭菌室等文物科技保护实验室4个,拥有拉曼光谱仪、扫描电镜、傅立叶红外显微镜、三维体视显微镜、X光探伤仪、金相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等国内外先进科技检测仪器设备。山西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部副主任郭智勇说,这些“装备”为科学开展文物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基础保障。
4 守护文物 匠心传承
10月20日,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出炉,山西博物院馆藏北齐壁画保护修复项目成功入选。这个项目的突破,就仰仗了现代科技。
“2005年后,山西博物院开始对壁画采取切割、揭取、搬迁、修复的办法予以保护。目前,已完成省内多地抢救性搬迁保护壁画墓20余座。”郭智勇介绍,朔州水泉梁北齐墓葬壁画的修复保护,就是实例。
馆藏北齐壁画保护修复项目,针对揭取搬迁至室内的80平方米水泉梁北齐墓葬壁画,在保护壁画真实性、完整性修复理念下,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电脑虚拟技术,被引入修复中,“开创性地采用沙坑模型,制作了具有一定弧度的异形支撑体板块,灵活拼接、组合、拆分,复原成完整的墓葬结构,使壁画以直观、立体的方式呈现,最大限度恢复了壁画原初状态。”郭智勇表示,该项目实现了墓葬壁画的“复原性修复”,探索出一种墓葬壁画保护新模式,便于后期分块保护、异地展陈。
所有文物的修复过程,都要立档,做详细的影像、图像、文字记录,给后人留作资料,相当于保存“病例”。
除了壁画修复室,文物保护研究部还有金属、陶瓷、书画、古籍、石质文物修复保护研究室,具有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器、壁画、饱水漆木器、干燥漆木器、石刻砖瓦、甲骨等文物保护修复资质。郭智勇说:“‘十三五’期间,我们部门修复文物5000余件,保养文物3000多件。”
惠明涛获奖。
5 最小干预 修旧如旧
文物修复拢共分几步?郭智勇给了一个通俗版流程:
无论是瓷器、青铜器、壁画,还是书画等,第一步,评估价值。也是对文物的认知过程,综合评定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第二步,病害分析。比如壁画有缺失、裂隙、颜料脱落,书画脆化、变色、褶皱等,找出“病因”。通过观察,运用科学仪器检测,形成文物病害综合判断。
第三步,制订修复方案。既要发挥传统工艺长处,又要及时掌握当前这一领域的科研动态,反复论证,必要时还要模拟实验,作出科学方案。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修旧如旧、不改变原状的修复原则。
第四步,修补。普通人会认为,文物修复到看不出来修复痕迹,就是最牛的。其实,非也。博物馆修复要风险可控,遵循最小干预、可识别和可逆性原则。
第五步,预防性保护。对不同文物采取不同防护措施,如金属类,要对其封护,相当于给文物包一层保护膜,与外界空气、水分隔绝,具有长期稳定性,防止再次病害。
修复文物,要忠实于原物的一切,绝不主观臆造,最微小的改变,都会使文物失去真实性。尤其全色最难,要既“是”又“非”,既修复如“旧”又可识别为“新”,以便未来有了更好技术,可以对修复过的地方重新操作。
根据修复的不同目的,文物修复可分为考古修复、展览修复和商业修复三类。其中,商业修复就是大众认为的“看不出动过手”。
文物修复是一项手艺,更是一门科学。惠明涛说,让文物恢复和长久保持原有形貌,并得以继续流传下去,是他们这群文物“医生”的坚守,“择一事,终一生”。(记者 陈辛华 图片由山西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