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焕新】在祖国的琉璃艺术发展史上 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图为正在创作的吕彦堂。柴三伟摄
用泥巴锻造精彩人生——记国家级琉璃烧制技艺非遗项目传承人吕彦堂
一双糙手,一堆泥巴,一座窑炉,一世的行当。这成为吕彦堂的生活追求。
作为国家级琉璃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他用泥巴捏出了精彩,他用窑火锻烧出人生。
吕氏琉璃薪火传承
琉璃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建筑风貌的标志性元素,更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顶峰。中国琉璃数山西,山西琉璃看河津。河津吕氏琉璃是中国北方琉璃的代表,被称为琉璃的故乡。据《河津市志》记载,1949年以来考古发现的唐、宋、金各代瓷窑遗址的分布图中,均有河津。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吕氏琉璃制品脱颖而出。明清两代修建北京故宫及沈阳故宫时,河津吕氏均有琉璃匠师及作品参与。 今年65岁的吕彦堂是吕氏琉璃烧制技艺第九代传人,也是河津市彦堂吕氏祖传琉璃灰陶厂的负责人。出生在琉璃世家,他从小便得到了父辈们的真传。
吕彦堂的爷爷吕鸿渐是山西有名的琉璃制作匠师,早在1949年前后,就参与了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的修缮工程,烧制了全部琉璃脊兽和塔饰。他的父亲是山西古建研究所的技术专家,曾参加过临汾尧庙等国内重大古建修复工作。初中毕业后,吕彦堂便随父学习祖传琉璃及砖雕工艺,参加了登封少林寺、解州关帝庙、洪洞苏三监狱、临汾尧庙及鼓楼等大型古建琉璃烧制工作。
琉璃属于低温铅釉陶,制作技艺复杂,一块琉璃瓦要经过16道工序,花49天方可制成,素有“一片瓦一两银”之誉。琉璃制作主要经过备料、成型、素烧、施釉、釉烧等几个阶段。其作品多用在宫殿、陵寝、寺院、庙宇、宝塔等建筑上。在造型式样、装饰风格、工艺品质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为全面掌握琉璃灰陶烧技艺和内涵文化,吕彦堂从最基础的备料开始学起,土石来源、品质鉴定、泥料陈化,他一一把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岭土、紫砂石等,他用舌头舔一舔便知其品质如何。在捏花方面,他多次到田野观察花草、树木、河流等,并进行素描创作,从大自然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通过查找资料,向老师傅请教,熟悉各地风格特点、文化差异、表现手法,细细揣摩其中奥妙,每件作品力求做到形色俱佳,内涵丰富,光鲜照人。同时坚持训练手上功夫,一钩一挑,一削一平,尽显功力。
长期的实践练就了他非凡的功力。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吕彦堂独挑大梁,先后主持烧制永济普救寺、鹳雀楼修缮工程全部古建琉璃灰陶制品,还给永济万古寺、贵妃池、五老峰、洪洞大槐树、榆次老城等等重要工程烧制了琉璃制品以及灰陶制品,成为山西琉璃界的后起之秀。特别是他参与修缮的广胜寺琉璃飞虹塔,成为现存最早的多色琉璃塔而被列入中国之最。塔平面呈八角形,共13级,高47米,外表几乎全部以黄、绿、蓝三色琉璃构件镶嵌,包括斗拱、角柱、栏板、佛口、仙人、鸟兽、花卉等,造型无一重复。其中有的是浮雕,有的是悬塑,十分精美,釉彩色调富于变化,犹如雨后长虹。飞虹塔的琉璃构件,充分显示了吕氏琉璃工艺数百年传承的艺术成就。
琉璃文化走出国门
1991年,吕彦堂从省古建研究所回乡,投资40余万元创办了河津市彦堂吕氏祖传琉璃灰陶厂,利用传统工艺,生产各种琉璃灰陶制品和雕塑工艺制品,广泛用于现代建筑装饰及亭、台、楼、阁等古建筑装饰。他不仅聘请当地有经验的资深技师,从高等学府招聘专业对口的研究生,而且多次参加工艺美术高级人才班培训,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苏州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等专家开展经常性的合作交流,确保工匠技艺精湛,产品质量优异,深受客商青睐。
1993年,应河北省建设厅中日友好协会特约,吕彦堂带领全厂工人,为日本鸟取县燕赵园设计制作了全部琉璃制品,精湛高超的制作工艺,让一向挑剔的日本客户啧啧称赞。
1994年,吕彦堂所带领的团队为美国休斯敦烧制了全套北京北海公园微缩景观的琉璃及灰陶制品,为我国琉璃事业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近几年,彦堂琉璃灰陶厂还为大同古城、汾阳酒厂、五老峰、洪洞大槐树等重要工程烧制琉璃制品及灰陶制品,产品更是销往北京、天津、内蒙古、西安、甘肃、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地,在琉璃界赢得了不错的口碑。他还将琉璃制作与本地文化结合起来,开发出形式多样的文创产品,如具有象征意义的鱼跃龙门、关公观春秋、大禹治水等,有动物的十二属相,还有实用价值的绣鼓堆、笔筒等,无不造型精巧,生动别致。
由于工艺流程节节把关严格,技术到位,吕彦堂所研制的琉璃品造型奇异,工艺精湛,色彩绚丽,受到国内外客户的一致好评。特别是釉色“孔雀蓝”为独家首创,在琉璃艺术发展史上产生较大影响。2008年6月,吕氏祖传琉璃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四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琉璃烧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吕彦堂个人也被授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他的琉璃作品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华北赛区产品创意银奖”、山西省“神功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银、铜奖,山西省工艺美术博览会银奖,被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委员会命名为“传统工艺(手艺)大师创新工作室”等。2017年,马来西亚友人、菲律宾华侨联谊总会考察团等,先后到河津彦堂吕氏祖琉璃灰陶厂考察、学习、交流。
失传绝技重现江湖
孔雀蓝是琉璃中的绝品,也是吕氏琉璃名扬华夏的抗鼎之作,至今已传四百余年。但由于材料的变化,这一“琉璃绝技”险些失传。
图为吕彦堂烧制成功的孔雀蓝花瓶。柴三伟摄
“一身金翠画不得,万里山川来者稀。”唐代诗人李郢曾说,孔雀那一身金色翠绿的羽毛,任凭谁都不可能描画出来。这也是孔雀蓝釉被古建筑研究专家称赞为“琉璃绝技”色彩釉的主要原因。
孔雀蓝釉色以孔雀羽毛为标准,釉色偏绿称为孔雀绿,釉色偏蓝则称孔雀蓝,是我国古建筑上一种名贵的传统建筑材料。这种色釉创烧于元代,兴盛于明清。从明代万历年间算起,吕氏这一祖传绝技已经传承了400余年,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吕彦堂曾跟父亲学过这种釉料配方。配方中有种主原料叫土硝,采集工艺十分复杂。这种原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很常见。先找一些潮湿的土屋土墙上的白色结晶,然后用鸡毛一点一点刮下来,再进行加工。在吕彦堂的父亲那代,土硝由两位老人专门供应。随着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老式土墙不断翻新,加之那两位老人去世,土硝几乎绝迹,孔雀蓝也因此开始“退隐江湖”。吕彦堂多次请教化学专家,用工业硝进行试验,寻找替代品,但效果都不太令人满意。他结合前人经验和已取得的数据,开始自己攻关。
釉料配制要经过提炼、锻烧、研磨、烧结、调配等多个环节,一个流程下来需要20多天。吕彦堂将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最终找到了关键的材料,使失传的孔雀蓝配方复生。回忆起“孔雀蓝”配制成功的那一刻,吕彦堂依然兴奋不已。他说,“看着那明艳纯净、蓝得醉人的琉璃制品,我高兴得快要蹦起来了。”
但孔雀蓝很是娇贵,虽然颜色已经“找回”,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随着气温变冷,釉面出现脱落现象。为解决这一难题,吕彦堂又开启了“攻关”模式。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他发现,烧制孔雀蓝时所用的釉料比别的釉料厚,如果按平时的火温烧制,往往烧不透。于是,他尝试着加温,50摄氏度、100摄氏度,直至加到200摄氏度,烧出来的琉璃产品虽然表面看起来差别不大,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情况下却出现奇迹,用高温烧制的产品不变色、不脱落,经住了风雨的考验。
图为北京灵光寺定制的40平方米的琉璃影壁。柴三伟摄
2019年10月,彦堂吕氏祖传琉璃灰陶工艺厂为北京灵光寺定制的40平方米的琉璃影壁顺利启程,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艺术魂魄的吕氏匠师作品,将再次以独特的色彩和光芒,在祖国的琉璃艺术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近期,他又承担了稷山大佛寺的全部琉璃灰陶构件烧制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吕彦堂用泥巴塑造青春,用窑炉锻烧着人生。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河津琉璃灰陶文化产业蓬勃发展。2018年,河津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了灰陶琉璃文化产业园区,目前入驻企业达11家,年产值突破2亿元,2021年,河津市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灰陶琉璃文化之乡”称号。今年10月30日,河津市举办首届琉璃灰陶制作技艺大赛,一批新人掊颖而出。
吕氏琉璃声名远播,影响力愈来愈大,特别是国家级非遗的认可,给吕氏琉璃注入了新的思维和活力。“两个儿子现在正学习吕氏琉璃技艺,我要求他们,作为第十代传人,必须以工匠精神精雕细琢,演绎出更加精彩的文化艺术传承故事。”吕彦堂如是说。(记者 侯津刚 通讯员 吴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