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大同吕梁
山西频道
首页 要闻 政情 产经 医卫 房产 教育 旅游 体育 融媒体
晋中·砥砺奋进的五年吕梁大同
山西频道 > 正文

烟火平遥

2022年01月28日 09:24:29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原标题:烟火平遥

  透视中国古城保护与发展的样本

  记者王学涛、刘翔霄、李紫薇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雪花纷纷飘落,少了游客的古城一片寂静。随意徜徉在古城街巷,推开一扇扇斑驳的门,热气腾腾的饼子通过直播销往全国各地,叮叮当当錾刻银器的艺人在赶制年货,白发苍苍的老人教小孙子剪窗花……这种温暖的烟火气,是古城真正的诗意。

  旅行家丹·莱文曾评价说,当其他城市完全现代化时,平遥古城仍然保留了“老传统”。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中实现平衡?

  守护古城生命

  太阳出来照在雪上,水珠沿着屋檐落下,滴答滴答。

  西湖景街24号,55岁的居民范东山用铁锹铲着院里的雪。白色衬托下,四合院内的红窗、红门、红灯笼更加亮丽喜庆。1930年,范东山的爷爷花300块大洋买下这处院落。后来范东山在正房出生、东厢房娶妻。

  像这样的传统民居,平遥古城内有近3800处。它们呈“日”或“目”字形布局,院中多不种树,而是用盆栽花卉装点。有单进院、数进院,也有穿堂院、正偏院等。

  除400余处保存完整外,不少传统民居由于年久失修面临“生命危险”。2010年,范东山一家搬到城外后,小院里的古建筑一度“破得不能看”。

  2012年,平遥县对古城内私有产权居住性质的传统民居出台了保护修缮补助办法,即财政补助工程费用总额的三分之二,产权人承担三分之一。2013年,调整为根据民居价值和残损程度,分为九个等级,按每平方米400元—1400元不等标准予以补助。

  平遥县自然资源局古城科科长郝世忠说,项目实施以来,已修缮1000余间民居,补助资金达1200余万元,900余居民受益。2015年,该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项目奖”。

  “我是受益了!”范东山说,2012年政策刚在电视上公布,他就报了名,成为第一家享受到该政策补贴的居民。最后修缮西湖景街24号民居花了26万余元,其中政府补贴17万元。2018年,这处清代民居挂上了“历史建筑”的标识牌。

  房子修好后,范东山和家人会在夏天返回古城居住,家里能洗澡、有水冲厕所、还能用天然气做饭。他喜欢坐在院里喝茶乘凉,而90多岁的老母亲常坐在门口和邻居们聊天晒太阳。“有的古城已经人去城空,而我们的平遥古城还是一座活着的城。”

  范东山引以为豪的是这座城的生命力。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古城名气很大。2.25平方公里的空间内,300余处文物点缀其中。以市楼为中心,南大街为中轴线,东西两侧主要建筑形成上下有序、寺庙对称、东祖西社、文武相遥的独特格局。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四通八达、井然有序的通行网络。

  斑驳的老城门、深深的车辙印、老式宫灯、精美雕刻……延续着这座城2800余年汉民族的生活记忆。这处自然形成的历史博物馆里,处处是需要精心呵护的文化遗迹。

  2021年10月初,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平遥城墙15处内墙女墙坍塌,36处内墙夯土滑落,5处城墙出现严重裂缝。

  风雨里,看着大块大块的土块滑落,住在城墙脚下的居民闫春卿流下眼泪。她在城墙上从小玩到大,这道墙就像他们的保护神。

  平遥县文物所所长雷雅仙介绍,目前文物部门已紧急展开城墙险情特别严重的5处内墙的抢险修缮工程,冬季不得不停工,待春天来临将再次启动抢险修缮。为保证游客安全,城墙暂时不对外开放。

  文物部门一直关注着古城墙的安危。从2016年以来,各级财政共投资3550余万元,修缮了10余段平遥内墙。雷雅仙说,今年开春将对城墙险情进行全面的岩土监测。

  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已初步搭建。在平遥县一城两寺研究院遗产监测中心大厅可以看到,目前工作人员已在4个遗产要素点安装了前端监测设备,涉及城墙、市楼、文庙、协同庆票号旧址,重点监测裂缝和倾斜状况。

  “现在国家很重视遗产监测,平遥古城保护确实需要科技手段护航。”平遥一城两寺研究院遗产监测中心副主任王瑞说,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由国家文物局投资1900多万元,分两期进行,未来将实现古城内近30个遗产点的监测。

  26岁的王瑞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平遥。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出身的她,希望能用自己所学守护好家乡这一伟大的遗产。

  留住古城记忆

  游历古城,其中遍布着特色小吃,黄酒、平遥碗托、平遥牛肉、油茶……最有名的还要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牛肉,红润鲜亮、瘦而不柴、鲜嫩可口。对平遥人来说,思乡时要在异乡找一块平遥牛肉吃,春节团圆之际也要用它点缀餐桌。游客们更喜欢买来馈赠亲友。

  “疫情影响下,平遥古城的游客大大减少,但平遥牛肉的销售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平遥牛肉项目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天明说,2021年,山西冠云牛肉集团生产了2万余吨平遥牛肉,销往全国各地。

  平遥牛肉的制作十分讲究,技艺的传承由老手艺人传帮带。经过数年学习,王天明的徒弟们如今已能做出原汁原味的平遥牛肉。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平遥牛肉是平遥人追求精致生活的体现,背后也承载了晋商文化元素。王天明记得,敬业精神和诚信传统被老师傅反复强调:“学手艺不能急,要磨性子、打基础,做食品更要扎实、讲诚信。”

  近年来,制作平遥牛肉的工艺师对切块刀法、急火温火、老汤封顶等技艺进行了继承与创新,让老手艺嫁接现代化生产流程。

  创新是让非遗留传下来的重要方式之一。走在古城,要不了几步就能见到一种很有特色的首饰盒,深色为底,上面画着花鸟鱼虫、故事人物、传统图案等内容,光泽温润,器型精致。这种盒子就是平遥推光漆器。

  84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薛生金介绍,平遥推光漆器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春秋战国时已具雏形,到今天已有数千年历史。明清两代,随着晋商实力的增强,平遥推光漆器远销海外。

  2006年,它的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让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匠人们不断创新,器物上的图案变得更加丰富,充满时代气息,还拓宽了它的使用场景,做成推光漆器茶具、玩具、文具、首饰等产品,小巧精致,价格亲民,方便携带。如今,平遥推光漆器作坊和销售点达100余个,并逐步形成多个大型企业。

  目前,平遥已公布各级非遗名录110项。其中,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冠云平遥牛肉传统制作工艺、平遥纱阁戏人、平遥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平遥弦子书、乾德堂小儿止泻散等19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31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名录。

  平遥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霍文忠认为,有生命力的非遗一般是当代人还能吃、能用的,像平遥牛肉就令无数游客大快朵颐,而一些与当代生活脱节的非遗明显缺乏活力。

  虎年春节临近,邓晓华的年画并没有迎来销售旺期,只有部分朋友到他的工作室购买少量年画。记者在他的工作室看到,主打年画《祭星神像图》色彩艳丽明快,造型朴拙生动,竟让人觉得“萌萌哒”。

  在平遥,过去百姓有正月初八“祭星”的习俗,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平遥木版年画是这一习俗中的重要道具。现在,只有部分年长者还保留着这一习俗。

  “祭星习俗离年轻人越来越远,疫情前,每年能销售近一千张年画,购买者多用来装饰墙面。”市级非遗平遥木版年画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邓晓华说,受疫情影响,他位于古城内的年画店铺目前处于关闭状态。

  还有个别非遗逐渐退出生活舞台,在博物馆以资料的方式存在。国家级非遗“平遥纱阁戏人”就是其中之一。它以传统戏剧为题材,在木阁内摆放用稻秸泥和洒金宣纸扎制而成的戏剧人物。一阁一戏,一戏一场,犹如一个小舞台。目前,“平遥纱阁戏人”的传承人一共有3人,都已五六十岁。

  非遗传承人认为,丰富的非遗项目共同展示着古城世代绵延又独具魅力的生活图景。他们期盼政府部门能在古城核心区域设立非遗工坊,把平遥古城的非遗项目组织在一起,让更多人走近、了解、传承平遥非遗文化。

  焕新古城生活

  近两年进入古城,总能看到大街小巷施工的场景。农历新年临近,古城西大街上仍有工人在赶工。

  这就是投资13.9亿元的平遥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覆盖121条街道、长达30.22公里,涉及电力、通信、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综合管线提升改造及道路改造恢复工程。目前,古城两个片区已改造完毕,预计再有一年多时间将完成全部4个片区的改造。

  “基本上把古城大街小巷全覆盖了。这是平遥古城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管线铺设,将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山西建投古城改造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张磊说,项目实施完毕后,古城原有电力负荷过大问题将得到解决,居民的取暖可实现煤改电;消防和自来水不再共用管道,既能解决水管年长渗漏的隐患,还能满足消防用水;雨水和污水将实现分离,改善生态环境。

  “道路开挖前,都要架设临时管线,通水、通电等,保障古城居民的正常生活。”张磊说,因古城街道相对狭窄,改造还要途经一些文物保护单位,为将震动等对文物的损害减至最小,施工中大量采用了人工和小型机械作业。

  目前,部分居民已经能感受到改造带来的便利。

  常带朋友去平遥古城旅游的太原市民陈醒回忆说,前几年节假日,她带朋友去旅游,常常冷不丁地断电,古城的一片区域瞬间陷入黑暗,只能休息睡觉,旅游体验效果不佳。近几年,她再也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在古城皮房街一处老宅门口,孙宪忠老人刚从南广场跳舞归来。他家的宅子是父亲当年买下的,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除南房坍塌外,其余房屋均保留着老样子,还在住人。

  “取暖、排水、用厕等一些细微之处,政府都注意到了。”孙宪忠带记者走进东房,只见屋内已经用上了“煤改电”,没烟、没灰、省心、省事,老人觉得挺好。老人家门口不远处,就是两处新建的可移动式冲水公厕。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后,古城居民的生活习惯随之改变,人居环境也跟着变好。

  51岁的任金莲是土生土长的古城人,她在西大街开着一家茶叶店。让她记忆深刻的是,小时候人们习惯把废弃的生活用水泼在马路上,到了冬天路面就会结冰。近年,随着政府改造升级街巷的下水系统,人们早已改掉把废水倒在大马路上的旧习,古城变得比过去更加整洁、现代化。

  平遥古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近25年来,迎薰门两侧不协调建筑被拆迁,建成迎薰公园;古城门外有了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古城内有了不少水冲式厕所;大门外的垃圾场不见了踪影;古城上空不再被雾霾笼罩。

  延续古城朝气

  质朴老街,悠悠百年。

  平遥古城西大街在清末曾汇聚着多家票号,素有“古代中国华尔街”之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日昇昌票号,有“中国现代银行鼻祖”的美誉。

  平遥县票号博物馆馆长刘升斌告诉记者,在日昇昌票号创立后的一个世纪里,平遥县诞生了22家票号,占到当时中国票号总数的近一半。

  繁荣的背后,有开拓创新的晋商精神,以及平遥人胸怀天下的开放思维作为支撑。

  日昇昌票号创始人雷履泰首先采用纸质汇票来实现“本地存入、异地取现”,很好地解决了商人长途携带大量现金引发的风险。

  如今,古城西大街上,古老的店铺、票号、钱庄等保存完好,不少旧址已成为人们的参观场所。时光流转,晋商精神和开放思维一直根植在古城人的血液里,助力这座古城充满朝气。

  客栈老板娘王晓俊是地道的平遥人。2002年,她改造自家老宅,在城隍庙街开起了客栈,直到今天。善于经商的王晓俊很早就开始拓展业务。她的客栈可以带游客游玩周边景点,也可以办民俗活动和小型聚会。

  在古城,如果你想接触传统技艺,平遥县文旅局推出了“平遥手艺”一日游,将漆器、木雕、灯艺、剪纸、铸铁、面塑、木版年画、泥人等非遗项目的传习所贯穿游玩。如果你想进行文化交流和社交,平遥JIA电影客栈可为入住顾客提供非遗体验、文化沙龙、大师面对面等活动的服务。

  平遥县文旅局信息中心主任陈红瑾认为,平遥古城之所以让游客越来越“住得下、住得好”,重要原因是积极拥抱了丰富的业态,可以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满足他们多样的旅游需求。

  记者在古城内看到,各种业态交叉出现,其中不乏手工艺体验店、陈醋文化馆、黄酒品尝店等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业态,也有不少文创店、书店、饭店、酒吧、咖啡馆、宠物体验店,让游客在古城内也能享受现代生活方式。

  王晓俊明显地感受到,近些年,古城日益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保护文化气息,深度游平遥的游客越来越多,回头客越来越多。很多游客来平遥的目的不只是看景点,还有体验文化、体验生活方式。

  在王晓俊的老顾客里,有些人每年都会到平遥住上三五天。早上喝油茶,上午拿着相机,从不同的角度记录古城,下午和老居民聊聊天、去工艺品店了解非遗技艺,晚上在古城的酒吧里享受休闲时光。这一路线几乎成了这类古城游客的标配。

  北京游客赵先生已经来过平遥古城近20次,他说,古城文化浓厚,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古城生意人头脑开放,经商方式灵活,每每来此都觉得宾至如归。

  “古城游客中,40岁以下的游客占比超过了六成。”平遥县文旅局提供的这组数据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年轻身影的增多,给古城带来了青春范儿。

  “80后”肖旭是土生土长的平遥人,在外从事文创产业后,他选择回到平遥,做汉服旅拍项目,为游客设计汉服造型,并给他们在古城的建筑下拍照。他向记者讲述,这个项目吸引了不少省外顾客专程前来拍摄。

  “人们往往认为年轻人不喜欢古老的东西,其实不然,年轻人更爱国风。”肖旭说,他的顾客中“00”后超过了一半。频繁与年轻人接触,他发现,很多年轻人对汉文化有深入了解,而平遥古城使他们能够“体验”明朝时的生活场景。一位网友在他店铺的社交平台下评论道:“谁能抗拒‘穿越’的魅力?穿着汉服、行走在明清街,我觉得自己进入了那个时代。”

  在这座千年古城中,年轻的身影随处可见。近年来,平遥古城推进古城“青春修炼计划”,制作平遥古城动画片,定制平遥艺术博物馆、科技秀等,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

  展现国际胸怀

  “你那里下雪了吗?”

  每到冬季,白美仙就会通过微信问候平遥的朋友。她说,雪后的古城很美。

  白美仙是来自法国的“平遥人”。在中国的30多年里,她来过平遥十余次。爱好摄影的她拍摄平遥人,并精心挑选出100多张人物照片,连续两年参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15年,她带着在平遥拍摄的作品又到法国普罗万参展。

  2005年,山西平遥与法国普罗万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这是世界文化遗产里首对友好城市。白美仙用手中镜头,记录下平遥和普罗万两座古城的风貌,让两地居民增进了解,搭起友谊的桥梁。

  “高铁没有开通前,常坐一夜火车第二天早晨到达平遥,天还没亮,看着灰色墙壁和黑色屋顶,就像站在清朝的堡垒前!”白美仙喜欢古城的生活,她常早起骑上自行车到南门早市买饼子吃,然后到南门外打太极,下午再到沙巷街吃豆腐脑。

  随着平遥国际摄影展、平遥国际电影展、平遥中国年等的举办,越来越多外国游客走进古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生前也曾前来参观平遥古城。他对古色古香的德居源客栈“一见钟情”。两天内,德斯坦和夫人体验中国土炕,坐传统木椅,吃最地道的山西美食,栲栳栳、拨烂子、搓鱼儿、碗托等。

  “好多人邀请他吃饭,他都没走。他喜欢这样的小院,喜欢中国文化。”德居源客栈老板娘雷彩玲回忆。

  2001年开张迎客时,德居源接待一个六人的外国旅游团是件了不得的事。如今,他们已接待过法国、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匈牙利、瑞典等十余个国家的游客。

  “他们喜欢看小巷子里的古建筑,喜欢听大叔大婶聊天。我觉得最吸引外国游客的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雷彩玲说,外国游客独立、不服老、喜欢探索的特点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古城居民。

  随着古城的不断发展,城内居民的开放程度、人文素养都在不断提升。

  裕丰恒民俗客栈的老板娘王晓俊从农民成长为一名诗人。为了能跟外宾交流,女儿刚出生不久,她就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学习英语。

  2004年8月的一天,一个外国“小老头”走进客栈。他个头不高,灰白头发,脸颊瘦削。当他坐下准备写东西时,发现眼镜不见了。王晓俊借给他一辆自行车,让他及时到邮局找回了眼镜。在随后的愉快聊天中,王晓俊得知他叫贝尔纳·弗里加拉,是一位绘画和雕塑艺术家,倾心平遥古城的建筑。

  紧接着2005年、2007年、2009年、2012年贝尔纳都会如约而至。王晓俊像对待老朋友一样一起聊天、骑自行车逛古城、同吃家常饭、全家为他庆祝生日、跟他学法语、在他生病时抢救他的生命……在长期接触中,他们建立深厚友谊,王晓俊一家把他看作一个远方亲戚,贝尔纳则视平遥为他的第二故乡。

  由于健康、疫情等原因,贝尔纳近年来没有再来平遥,但他和王晓俊之间的联系却没有断。在近期的一封邮件里,贝尔纳期盼2022年能再来平遥。

[编辑: 王浩庆 ]
0100702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308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