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怀敬畏之心 护城市文脉——考古先行的“太忻实践”
凛冬寒风正劲,一辆载着金元时期古墓的平板运输车缓缓驶离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开往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古墓厚实的保护罩上,“服务太忻,考古先行”八个大字,格外醒目。
2021年12月底,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正式设立。太原市文物局随即提出以区域文化为纽带,以考古、保护、展示为依托,推进中部城市群“两联一协同”(博物馆联展、大景区联动、考古前置协同),全力服务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的工作思路。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近一年来,太原市文物局遵循文物保护前置、考古先行原则,全面开展了文物调查、考古勘探、发掘保护等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了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大盂产业新城)核心区和启动区内,包括1处国保、1处省保、1处市保、6处县保及未核定保护级别的共计39处地上文物的实地调查与测绘;完成约28平方公里地下文物的田野调查和具备勘探条件的22.1平方公里的文物考古勘探。
发现一批遗存
市委、市政府把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工程强力推动。自今年3月中旬以来,太原市文物局全力保障、服从服务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
在对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大盂产业新城)核心区和启动区地下文物的田野调查和考古勘探中,先后发现各时期墓葬71座、遗址3处、灰坑65个、灰沟1条、房址1座、窑址3个、灶3个、踩踏面4处等丰富的遗存。抢救性发掘了在太忻大道石岭关段发现的隧道遗存,确认其为现存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石岭关城址的附属文物,并提出进行原址保护建议。
一批丰富的地下遗存的发现,逐渐勾勒出了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时空框架。“推动重大建设工程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有序开展,切实做到让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说。
今年7月至10月,配合阳曲农投真空冷冻干燥食品加工项目建设,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建设用地范围内勘探出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完成发掘面积800余平方米,共清理墓葬12座。其中3座为金元时期的砖室墓,9座为明清土洞墓或土坑墓。这批墓葬为金元和清代太原地区尤其是北部区域的葬俗葬制和古人的社会生活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在一座金元时期的墓室内,壁面及拱眼壁间绘制的壁画精妙入神,尤其是水墨山水画在太原地区以往的考古发掘中较为少见。经过审慎考虑,已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质”的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决定将这座墓整体搬迁,进一步保护研究,合适时机再向公众展示。
共享文博资源
推出太忻考古展、晋商文化展,组团推荐文博景区精品旅游线路,加入“太忻旅游一卡通”……在促进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文物保护和文旅融合等工作上,太原市文物局下好“先手棋”,跑出了“加速度”。
7月6日,由山西省文物局指导,太原市文物局和忻州市文物局主办,晋商博物院和忻州市博物馆承办的“雄关漫道·辉煌与共——晋商历史文化专题展”在忻州市博物馆开展。
此次展览,以晋商发展历史为主题,以晋商博物院与忻州市博物馆的馆藏精品文物为依托,运用多种展陈技术和视觉化设计,以开中盐引、茶道开创、票号登顶、汇通天下为陈展主线,通过136组166件展品展示了明清晋商从成势到辉煌的过程,尤其重点展现了晋商盐运起家、茶运开拓国际贸易、积累资本和票号创新发展等进程,展望了太忻两地辉煌与共的蓝图与愿景,增加了两地观众对晋商文化的认知。
7月8日,由太原市文物局、忻州市文物局、晋中市文物局主办,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承办,太原市博物馆、太山博物馆等协办的太原、忻州、晋中三市文博景区精品旅游线路推介活动在晋祠博物馆举办。
活动推介会上,三地文博景区分别通过播放文化旅游宣传片、文旅资源及旅游产品推介等方式进行了展示。景区与旅行社深入沟通、洽谈,签署多景点联合售票协议,联合打造文博景区精品旅游线路,实现区域合作共赢发展。
太原、忻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通,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发展进程中,加强博物馆联展、文博景区联动等有着先天优势。刘玉伟介绍:“考古先行的‘太忻探索’是一个新课题。市文物系统将以三晋区域文化为纽带,在城市更新中进一步守护好城市文脉,继续推动考古前置工作,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文博工作,提升文博作为,在文博资源共享和跨地域交流中,搭好交流互鉴新平台,推出具有更高质量的文博活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服务太忻经济一体化建设。”(记者 弓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