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大同吕梁
山西频道
首页 要闻 政情 产经 医卫 房产 教育 旅游 体育 融媒体
晋中·砥砺奋进的五年吕梁大同
山西频道 > 正文

平遥古城因持续降雨受损的61处城墙修缮完工

2022年11月09日 08:46:39 来源: 山西晚报

  原标题:传承与保护,让古城墙风貌依旧更迷人

  截至10月底,平遥古城因持续降雨受损的61处城墙修缮完工

  屹立千年的古城墙风貌依旧。

  “作为古老历史的见证,我们非常珍爱保存至今的古城墙,这是祖辈们传承下来的精神图腾。”11月1日,在平遥古城城墙下长大的邵帅,看着曾大片脱落的土墙已恢复原状,新旧痕迹过渡自然,他儿时在“城墙上奔跑、城墙根捉蟋蟀”的美好记忆顿时被唤起。

  2021年10月初,山西多地遭遇强降水天气侵袭,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城墙发生局部坍塌。据统计,平遥城墙出现15处内墙女墙大面积坍塌、46处内墙夯土大面积滑落。这是继1977年平遥古城因强降雨发生内涝后,再度遭遇严重雨情。

  截至今年10月底,平遥古城因持续降雨受损的61处城墙修缮完工,目前工作人员正在拆除脚手架,对修缮现场进行撤场清理。那么,平遥城墙是如何进行修缮的?修缮完工后是什么样貌?如果再遇到持续强降雨能否平安度过?山西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修缮 用古法保持原始风貌

  平遥古城墙的特点是“外砖内土”,也就是外城墙用砖包裹、内城墙是裸露的夯土墙。作为大型露天土质文物建筑,连续强降雨是对墙体安全最大的威胁。

  去年10月初,平遥古城61处城墙发生不同程度险情后,省、市、县三级紧急联动启动了文物抢险修缮工作。从去年10月25日古城墙抢险修缮工作正式开始以来,作为负责城墙日常维护修缮的技术员,邵帅一直坚守在抢险修缮的施工现场。

  “‘不改变原状’是古城墙修复的基本原则。”今年39岁的邵帅,有10年文物修缮工作经验,曾多次参与其他国保、省保、县保等文物古建筑修缮工作,现在已成为古城修缮保护的领军人物。他坦言,此次修复古城墙难度较大,由于城墙出现裂缝或其他病害时,内部无法预测,施工人员及文物本体的安全都面临极大挑战。

  “上世纪70年代修复城墙所用的土,基本都是坍塌后的旧土再利用。旧土虽然密实度可以,但防水性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是不够的。”邵帅介绍,从2007年起修复城墙全部采用改性夯土,实践证明使用改性土夯后城墙修复非常成功,夯土的密实度、坚硬度、防水性能大大提升,为以后城墙的修复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邵帅说,为了让古城墙更加安全牢固且修复后保持原来的形制,此次修缮采用了延续近千年的传统工艺——宋代《营造法式》记载的“桢干筑墙之法”,“尽可能让古城墙保持原始风貌”。

  “我们设计施工时,对夯土原料的成分、颗粒大小、取土地点,以及生石灰含钙率、加工工艺等都作了严格要求。”邵帅介绍,城墙内墙的夯土原料将选好的黄土过滤粉碎后与生石灰按3:7(体积比)的比例配置,按照夯土料的16%—17%加水(重量比)。

  在城墙顶部,铺设为两层海墁,每层海墁铺设须满灌浆,最后一层海墁铺设条砖为月白灰铺墁,白灰浆灌缝三遍,稍干后用麻刀灰勾缝压抿至实,这样的工序可以降低城墙的渗水性。邵帅说,更加具体化、规范化的工艺使得城墙防水性能大幅提升。

  “古城墙的抢修工程严格按照文物部门的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城墙修复后保持了原来的形制。”平遥古城城墙管理处主任张志进说,“不同以往的是,由于部分城墙内墙旁的道路较窄,过往车辆容易对墙根处造成划痕,所以在部分内墙砌筑了1.5米高的青砖护脚墙,这也是一次新的尝试。”

  眼下,平遥城墙的主体修缮完工后显得更加坚固、美观。张志进表示,经过此次修缮,排查出的险情都得到了妥善处置,还加大了保护力度,能够确保广大游客和周边居民的人身安全,让大家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古城墙。

  传承 让城墙保护后继有人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始建于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迄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作为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当时的城墙是极为低矮的夯土结构城垣。明洪武三年,平遥古城墙在原夯土城垣的基础上重筑扩建,逐步完善成为砖城,并由原来的周长“9里18步”扩建为“12里8分4厘”,也就是现在的6162.68米。

  此后,明清两代还先后对平遥古城墙进行过数十次修缮、补建。现在,横亘绵延的平遥古城墙平均高度为10米,顶部宽度2.5米至6米,底部8米至12米,墙身内填土夯实、外砌青砖,顶部铺砖排水。城墙上还保存有完好的敌楼、角楼、魁星楼、点将台、文昌阁、垛口、马面、挡马墙,是研究我国古代城墙防御体系重要的实物标本。

  今年已73岁高龄的王国和,是邵帅的师父。1977年8月5日,平遥突遭特大洪灾袭击,造成古城墙垮塌34处,共计长950米,最为严重的是北城墙第8号段,残垣仅剩半人高。随后,喜爱营造技艺的王国和加入了平遥城墙修缮指挥部,承担古城墙的勘测、设计、绘图、预算和施工管理工作。

  “当时文物修缮遵守的就是修旧如旧的原则,我们把倒塌的城砖和城土全部清理出来后,这些旧砖在修复过程中都用在外侧,把新添的城砖用在里面,来维持城墙的原貌。”王国和介绍,平遥在1976年开始进行建设规划时,就把平遥城墙里10米、外24米划定保护范围,“这样的举措在当时是超前的。”

  据了解,平遥县在1979年发布的《关于全面保护平遥城墙的通告》中规定,内距古城墙根10米,外距城墙马面24米以内,不准兴工动土,有建筑物应自动迅速拆迁。自此,平遥古城墙得到了制度保护。

  彼时,王国和与同事们在对古城墙进行修缮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城砖短缺的情况,“当时县政府一发出号召,只用了两个月,百姓们就自觉地捐出了一万多块城砖。”在王国和看来,守护城墙的责任与义务,早已深深根植于每一个平遥人心中。

  修缮城墙,王国和已经干了45个年头。对于此次平遥古城墙的修缮维护工作情况,王国和经过仔细审视工程后表示,徒弟邵帅和他的同事们都做得很好,“古城墙的保护事业后继有人了”。

  “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护文物,还要保护与它相关的技艺和修复它的这批人。”邵帅说,此次从事古城墙修缮的工匠平均年龄超过了55岁,但一位23岁姓呼的小伙子让他对工匠的传承充满希望。

  “呼家是平遥有名的泥瓦匠世家,三代人都参与过平遥古城墙的修缮维护。这个年轻小伙是呼家的第四代,这次跟随父辈们学习古建筑技艺,做得很好。”邵帅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将祖辈的手艺和精神传承下去。

  保护 预防中筑牢安全底线

  “文物修缮不是建筑工程,在文保工作者的眼中,文物本体的安全和我们自己的人身安全一样重要。”邵帅说,“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后辈人更多地看到真正的文物,让文物更真实地得到传承。”

  为加强古城墙的保护,平遥县专门成立了平遥城墙保护服务中心,进行城墙的日常管理和险情排查。平遥城墙保护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文平介绍,修缮完工后将继续安排专人对古城墙进行安全巡查,同时每年开展春冬季冻融期两次的险情普查,做好文物本体预防性保护工作。

  事实上,筑牢文物安全底线重在预防,而科技手段的加持,让文化遗产的监测预警更深入、更有效。

  今年1月,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进入试运营。“下西门女儿墙安装了位移计,小南门东侧外墙有测量机器人……”平遥县一城两寺研究院副院长霍彬介绍,通过安装前端监测设备,可对点位上的裂缝和倾斜状况实时进行数据采集、信息记录,经过系统的分析、传输、响应,实现对文物的保护管理。

  如果说前端监测设备是监测预警系统平台的监测“触手”,那么分散在平遥古城的8名巡察人员,就是古城文物保护的流动“哨兵”。巡察员李永强说,“我们发现问题后拍照上传到系统,平台会进行分类处理,向相关部门下发任务。处理完,相关部门要向系统反馈,形成闭环管理。”

  保护好古城历史文化遗产,既是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生动实践,也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前提条件。

  10月8日,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加强平遥古城保护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提出,加强平遥古城城墙本体保护。将实施平遥古城墙抢险修缮工程,加快完成61处受损城墙抢险修缮工作。开展平遥古城墙岩土结构稳定性监测,实时监测、诊断城墙结构性能,排除结构损伤段落安全隐患。

  “此次是平遥古城墙40余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平遥县文物所所长雷雅仙表示,下一步,将扎实做好平遥古城墙各处险情段落的抢险、保护、监测以及日常巡察等各项工作,确保城墙文物本体的绝对安全,坚决守护好平遥古城这块金字招牌。

  一座城墙,分隔古今。漫步在历经千年依然气势恢宏的平遥古城墙上,放眼望去,浓郁的烟火气息和时光留下的印记尽收眼底。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一代代平遥人的保护与传承中,屹立千年的古城墙风貌依旧,更加迷人。(记者 张杨)

[编辑: 武斌 ]
0100702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12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