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泥砚制作技艺孕于秦汉,兴于唐,盛于宋,明代时已炉火纯青,于明末清初时失传。1985年,我的父亲开始搜集、整理澄泥砚相关资料。1986年,我毕业以后,便跟着父亲一起搜集、整理资料,做实验。
从设计图纸、配方配料、雕塑雕刻到窑炉设计、烧制等,每一道工序我们都动手实践,经过近十年的时间,我们逐步熟练掌握了各道工序的技术要领。2008年,澄泥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河砚最大的区别是,其它三大名砚用石头制成,而澄泥砚用泥烧制而成。从大致的色泽来看,端砚是紫色的,歙砚是黑色的,洮河砚是绿色的,澄泥砚是红色的。
制作澄泥砚的第一步工序是选泥、采泥。泥土来源于汾河两岸,但不是所有的泥都能来制作澄泥砚,所以要不断地选泥、采泥。泥采回来后要澄清过滤,澄清过滤后的工序叫陈腐,陈腐需要经过至少六个月的时间。接下来开始做坯,做好坯以后,需要三个月至四个月的时间阴干。再接下来就是雕刻打磨,入窑烧制。
制作澄泥砚的核心技术是烧制。入窑前的土坯都是同一个颜色,出窑后的砚台各种颜色都有,可以说这就是烧制的魅力和神奇所在。烧制完成以后就是精修打磨,配包装盒。整个流程完成需要至少十个月的时间,但成品率只有30%左右。
古代的砚台总体来说几乎没有造型,雕工、设计比较简单。目前,我们围绕各种题材,对澄泥砚的造型进行了创新,有围绕红色故事制作的系列砚台、为山西省每个县(市、区)制作的一县一砚、根据各个行业特点制作的砚台等。
我认为非遗发展最主要的任务是传承,而传承最核心的任务是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目前,我们的员工年龄基本都是三十岁到四十五岁之间。他们其中很多人都是初中毕业以后便开始跟着我学习制作澄泥砚,到目前已经有二十多年时间了。通过不断地学习,他们中很多人已经是这个行业里的佼佼者了。
除了在我这里的学习,我会组织他们去大学里的培训班及各种工艺美术相关的培训班学习,也会让他们参加各种展会,开拓视野,不断进步,从而提升团队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