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4月30日电题:两代“钢铁侠”
新华社记者刘扬涛、马志异
谢东升、谢璐父女是中国宝武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钢”)的两代工人。谢东升是21世纪初太钢的模范典型,曾获得全国劳模等多项荣誉。在父亲的影响下,谢璐也投身钢铁行业,两代人用各自不同的奋斗历程,诠释了“劳模精神”的传承。
父亲与劳模
谢璐儿时的记忆里,对于父亲的印象非常模糊。“爸爸工作很忙,常常是他早上出门时我还没起床,下班回来我已经睡着了。”她说,“那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有爸爸陪着,我也会很羡慕。”
谢璐开始理解父亲,缘于她上小学时的一次经历。“有一次爸爸在单位加班几天都没回来,妈妈领着我去厂里找他,正巧那时他刚从高炉上下来,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她回忆道,“爸爸很开心,说自己刚完成了一次抢修。他疲惫的脸上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那是我之前很少见到过的。”
从那时起,谢璐开始关注父亲的工作,她知道了父亲在单位是人人敬仰的劳模,对父亲的崇拜让她下定决心将来也要投身钢铁行业。在大学里,谢璐选择了机械设计专业,毕业后她如愿进入太钢热连轧厂工作。她说:“第一天穿上工装,跟爸爸一起从家出发去上班的那一刻,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谢璐当头一棒。“上班后我才真切体会到工人的不易,每天要在高温、嘈杂的环境中工作,身上永远是这套蓝色工服,不能穿漂亮的衣服。”她说,“我发现身边的女同事寥寥无几,自己心里也打起了退堂鼓。”
父女俩因为这件事发生了多年来最激烈的一次争吵。在谢东升的坚持下,谢璐没有马上辞职,而是继续干了下来。回忆起那段往事,谢璐感慨道:“我要感谢爸爸,他告诉我做任何事都不要轻言放弃,这句教诲令我受益终身。”
两代人的工作笔记
在谢璐的办公室桌上放着两摞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她从工作以来每天遇到的各种问题、思考、感悟,甚至是当下的心情,林林总总,几乎没有间断过。
“记笔记的习惯是从爸爸那里承袭下来的,他总对我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谢璐说,“爸爸的笔记本比我多十倍,我记得他临退休的那天,我开车去接他回家,他几乎没带什么东西,除了一大箱子的工作笔记。”
谢璐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不仅是记笔记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种认真严谨、勇于钻研的职业态度。谢璐所在的作业区负责钢材加工过程中的退火工序,这是整个生产工艺中的技术瓶颈之一。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她常常苦思冥想、日夜求索。
退休在家的谢东升发现有段时间女儿回到家里总是拿着图纸资料,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问她怎么了,她说工作上遇到了难题,我就让她讲出来我们一起探讨,虽然我是搞炼铁的,分工领域不同,但我想自己的经验总归会对她有所启发。”谢东升说,“从那以后我成了女儿的‘参谋’,每次遇到问题她都会找我商量,有时候我们在餐桌上聊得兴起,一不小心发现菜都凉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谢璐和同事通过不断探索新材料、新模式,研制出符合罩式炉生产的垫块,有效解决了退火工序中因钢材卷形缺陷导致对流板压折的问题,并获得了发明专利。她说,“这里面也有爸爸的功劳。”
“奖状墙”的变迁
谢东升的家里有一面“奖状墙”,上面摆满了他自工作以来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奖状,全国劳模、山西省劳模、太钢先进生产工作者……令人眼花缭乱的荣誉称号把整面墙映衬得金光灿灿,它代表了这位68岁退休工人的光荣历史。而如今,这面墙上又多了一些新的奖状,它们属于35岁的谢璐。
进入太钢工作十年,谢璐坦言她曾有机会转岗到相对轻松的行政岗位,但她选择了留在生产一线,从一名普通工人到见习副主管,她用热爱、坚持和付出收获了成长。公司三八红旗手、太钢青年岗位能手、公司青年五四奖章……荣誉接踵而至,不过她却说,“相比于父亲获得的成绩,我的这些不算什么。”
虽然嘴上夸得少,但谢东升的心里非常高兴,他把一些自己的荣誉收了起来,把女儿的奖状挂在了墙上最显眼的位置。
“女儿这一代工人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的文化层次更高,学习和创新能力更强,这是他们的优势,也是整个钢铁行业发展进步的希望。”谢东升说,“时代在发展,但爱岗敬业、兢兢业业的劳模精神却始终没变,希望年轻人能够传承发扬它,为建设祖国做出新的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