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绛州剔犀技艺,是山西省新绛县古老的髹漆工艺。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中,经过匠人的巧手,岁月的打磨,它被赋予古朴淳厚、灵动夺目的芳华。近日,绛州剔犀山西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何鹏飞做客新华访谈时表示,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从经典中汲取创新动力,令这门技艺历久弥新。
我们将朱、黑、黄等色漆,在器物表面上有规律地逐层堆积起来,达到一定厚度后,用剔刀在漆面雕刻图案。漆面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相似,故得名剔犀。
剔犀工艺简单来说分八个步骤:制漆、制胎、披麻、刮灰、修漆、绘图、雕刻、打磨、推光等。工艺周期长达十二个月。
在整个过程中,较难的是制漆阶段。因为纯天然大漆是不可控的,每年的季节、湿度、温度不同,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漆也不同。
我一直在研究如何通过经验,提前调整漆的温度、湿度等,让漆更可控一些。
画图、雕刻是需要灵感的,每个人的性格,直接体现在自己的工艺上面。我们现在就是根据个人不同的类型、性格和擅长领域,创作不同的器型和图案,力求做出人器合一的感觉。
作为传承人,我得什么都会,就像工作室的“总工程师”。我们做的作品种类比较多,每天睡觉前,我都会梳理一遍明天要做的事情。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突发问题,比如漆干不了,或干的速度太快,就要临时调整方案。
前几年,我们确定了剔犀的发展方向。
一是坚持追随古人的脚步。我们每年都会做一些馆藏系列的复原工作,包括一些失传的技法和经典作品等。
二是不断创新和发展。我们的创新是延续性的创新,是借着古人的脚步,然后往前尽量地迈一步,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水平。
我们发展的目标是追求极致。将工艺发挥到极致,其实就是一种创新。